【讲好中国故事】十八军子弟重走父辈路 到达雀儿山缘何大哭?——芦继兵讲故事之五

16.08.2017  21:08

   「编者按」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90周年。波澜壮阔的解放战争,是中国现代史上两个命运、两种前途之间的生死对决。而在解放战争胜利后,为响应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号召,十八军“背着公路”进西藏,无畏艰辛不怕牺牲,最终给广大西藏人民带来了和平解放,带来了新生活的希望。中国西藏网记者独家专访十八军后代芦继兵,让我们一起听历史故事,忆往事情怀。

  

  △作为延安儿女故事团成员之一,芦继兵一直在宣传十八军进藏故事。图片由芦继兵提供

  2001年,原老十八军宣传部长之子芦继兵带着24位十八军子弟,重走父辈进藏路。他们先坐火车到成都,然后租了一台大轿车,一路去往拉萨。13天的行程,留给芦继兵的整体感觉只能用两个词概括——骄傲和自豪。因为他们无论走到哪里,一提起自己是老十八军的后代,藏地百姓都纷纷称赞。

  谈起重走父辈路的意义,芦继兵感慨道,首先,此番重走让他体会到当年毛主席提出决策的英明伟大;其次,一行人与沿途当地武警官兵见面交流,慰问了长期驻藏的部队;再次,看望了还在西藏坚守着的老前辈;让老一辈十八军知道,十八军的后代没有忘记他们;最后,把父辈们与藏族人民结成的友谊,在重走进藏路的过程中,升华到十八军后代身上。

  △2001年,十八军子弟重走父辈进藏路小分队于谭冠三将军墓前合影   图片由芦继兵提供

  回想起当时重走的情景,芦继兵印象最深的是在雀儿山前一场痛哭。当时,当十八军后代到达雀儿山时,他们感慨万千,甚至嚎啕大哭。

  “哭不是悲哀,而是为父辈感到骄傲和自豪”,芦继兵说道。

  据《西藏公路交通史》记载,川藏公路东段的五处最险要的工程,雀儿山工程位列第一。雀儿山得名于藏语名字“巧拉山”,意为“铁山”,当地人有句俗语“雀儿山五千三,飞鸟也难飞过山”。芦继兵说,当年十八军到达雀儿山时,由于高海拔缺氧,许多战士一开始不得不拉着牦牛尾巴才能爬上山。平均海拔5000多米的工地,又时值寒冷的冬天,气温常在零下20到30摄氏度左右,山上积起深达两三米的冻土,十分坚硬。战士们必须砍伐下树枝,先烘烤冻土,才能进行挖掘。

  这样的条件下,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发挥了作用。战士们豪迈而风趣地说:“我们在雀儿山上,生活劳动在5000米的高度,睡觉是斜坡30度,开水是沸点70度,气温是寒暑表零下不够度,我们的热血沸腾到了100度,智慧和力量没限度。”

  芦继兵说,“重走父辈路,实地感受当年十八军经历的艰难困苦,体会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一趟川藏公路行,使我学习到了很多,在以后的日子里要老有所用,无私奉献自己的剩余价值”。(中国西藏网 文/周晶)

(责编: 吴建颖)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