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藏大】砥砺奋进实现超越 守正创新引领发展 为西藏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贡献藏大智慧和力量

30.09.2017  00:03

       

西藏大学
 
独具藏式风格的图书馆。
西藏大学2017届新生开学。
重温入党誓词。
“庆七一·颂党恩”歌咏比赛。
优美的线条和色彩诠释的艺术学院。

 

——办学层次上了一个台阶。2013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3年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2014年入选“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6年入选全国首批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高校,2017年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办学规模上了一个台阶。2017年,拥有学院15个,较2012年增加2个。在校生2.85万人,其中,博士研究生65人,实现全区博士招生零突破;硕士研究生877人,较2012年增长80.5%;普通本专科生9471人,较2012年增长11.5%;成人生1.8万人,较2012年增长63.6%;留学生15人。

——办学水平上了一个台阶。2017年,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二级学科12个,实现全区博士学位点零突破;拥有硕士学位授权点一级学科12个、二级学科48个,较2012年增加32个;本科专业52个,较2012年增加5个,覆盖学科门类10个,形成包括硕博士教育、普通本专科教育、留学生教育、成人继续教育在内的完整系统的高等教育办学体系。

——办学实力上了一个台阶。2017年,拥有专任教师857人,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647人,较2012年增长42.2%;高级职称教师373人,较2012年增长36.1%。拥有各类实验室129个,较2012年增加10个;各类研究机构68个,较2012年增加49个;教学科研设备价值4亿元,较2012年增加3亿元。

——办学环境上了一个台阶。2017年,拥有河坝林校区、纳金校区、罗布林卡财经学院校区、罗布林卡医学院校区,占地面积1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2.4万平方米,拥有西藏地区一流的图书馆、标准化的综合体育场,入选“全国文明校园”和“全国绿色单位”。

砥砺奋进五年,不忘初心;木铎金声五载,继续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出发,心系西藏人民、重视西藏工作,作出了治边稳藏、富民兴藏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绘就了雪域高原面向未来的宏伟蓝图。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强调指出,“改变藏区面貌,根本要靠教育。”作为西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西藏大学始终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201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率团出席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庆祝活动时,明确提出“把西藏大学办好,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具有很重要的基础性意义和战略性意义,对于巩固基层政权、推动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将起到生力军的作用”,这为办好西藏大学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五年来,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同志,以及陈宝生部长和吴英杰书记、齐扎拉主席等领导,带着习近平总书记对西藏大学的关心厚爱,多次莅校视察工作,对办好西藏大学给予有力指导和大力支持,极大地促进了西藏大学的建设和发展。

五年来,在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体藏大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特别是治边稳藏重要战略思想和对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重托,继承发扬“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和“团结爱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勇创一流”的藏大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不辱使命、担当作为,砥砺奋进实现超越、守正创新引领发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迈出了新步伐、开创了新局面,为西藏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决胜全面小康增添了新动力、作出了新贡献,发挥了西藏高等教育“一面旗帜”的应有作用。

一是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学校毫不动摇地坚持“姓党”“姓社”的办学方向,全面地、绝对地、坚决地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始终把树牢“四个意识”、绝对忠诚核心作为立德树人的根本和灵魂,作为坚定方向、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根本遵循,作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武器,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四讲四爱”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师生坚定不移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拥戴信赖忠诚捍卫党的核心,不断增强向党中央看齐、向区党委看齐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主动对标党中央和区党委关于高校师生党建工作要求,推动党的组织条例延伸到基层、党的组织建设延伸到基层、党的理论武装延伸到基层,注重“双培养”工程、“双带头人”工程,不断夯实筑牢基层组织基础。目前,学校党组织151个,其中,二级学院党委和直属党支部31个,党总支6个,党支部114个,实现了基层党组织对学科、专业、团队和学生年级的全覆盖,党员对学生班级的全覆盖和入党积极分子党校学习教育的全覆盖。唱响党建戏、下活党建棋,认真落实基层党建“七项重点任务”,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全体师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最大限度地带动全校师生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引领学校改革发展稳定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是立德树人工程坚定推进。学校认真学习贯彻全国、全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任务,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把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牢牢掌握反分裂斗争的主动权,积极引导全体师生牢固树立“四个自信”“五个认同”。不断丰富思想政治工作载体,率先在全区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教育概论》国家级精品课程,《整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培养“靠得住”的高素质人才》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自治区教学成果特等奖;率先在全区高校建立“三联三进一交友”活动机制,入选教育部师德建设优秀工作案例,并在全区教育系统得到推广;完善并加强学校党委、学院党委班子成员讲党课机制,牢牢占领课堂阵地、科研阵地、网络阵地和校园文化活动阵地,巩固马克思主义在学校的指导地位,确保了学校意识形态领域的绝对安全。紧紧围绕西藏“小批量、多规格”的人才需求特点,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设交通运输、口腔医学、建筑学等多个应用型专业,进一步加大了理、工、医、经管、师范等西藏紧缺专业的招生力度,与北京大学、武汉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对口支援高校积极开展本科生、硕士生“1+2+1”联合培养工作,以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为契机,不断规范教学管理,加强教学建设,努力提升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水平。紧紧围绕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引导学生主动转变就业观念,正确处理政府引导就业和市场主导就业的关系,牢固树立热爱西藏、服务西藏的思想和到西藏企业、市场主体建功立业的意识,建成教学实践基地161个、开放创新实验室43个、创新创业孵化基地1个,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900多项,学生登记成立的创业公司和机构近25家,年均就业率92.4%,进入全国高校就业50强。

三是特色学科建设成绩斐然。学校始终坚持学科龙头地位,按照“弘扬民族文化、引领高原科学、培养高端人才、服务西藏建设”的学科建设思路,抢抓国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机遇,聚焦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依托西藏民族优秀文化的独特性,深度凝练地域和民族特色,彰显学科核心竞争力,从“海拔”和“时间”两个维度探究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立足西藏“两屏四地一通道一前沿”战略定位,培育了“高原科学与技术”“民族优秀文化”两大特色学科群。生态学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等12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是目前唯一在藏族美术、藏族音乐、藏族舞蹈、藏族传统工艺等方面进行系统性教学、研究和创作的学科。目前,学校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4个自治区重点学科。同时,紧紧抓住实施“2011”协同创新计划机遇,以藏文信息化建设和藏学研究、高原医学、宇宙线、新能源等领域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平台建设工程,建成了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藏学研究所,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藏文信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藏文信息技术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羊八井宇宙线开放实验室,1个国家级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信息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中国科学院和自治区共建重点实验室——那曲生态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特色内涵发展。

四是服务西藏地方更加主动。学校始终坚持立足西藏、服务西藏的办学宗旨,紧紧围绕西藏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决胜全面小康的重大战略需求,明确了“服务大需求、组建大团队、建设大平台、争取大项目、快出大成果”的科研工作思路,整合专家资源,发挥领军人才作用,集中力量组建6个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四川大学成立“中国西部边疆安全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先后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64项,其中,“973”研究专项1项,国家自科、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136项,获批科研经费1.2亿多元。科研成果中,出版专著、译著86部,学术论文2871篇,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9项,获国家认证专利13项,创刊《高原科学研究》学术期刊。“藏文软件研发与推广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青藏高原近零能耗建筑设计关键技术与应用”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科研成果已推广覆盖全区74个县(区、市)和周边所有藏区;向西藏各级政府提供50余份咨询报告,为边疆安全稳定和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藏大方案。以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为使命,民族特色研究成果丰硕,拥有藏族传统绘画“勉唐派”“钦则派”“藏传矿物颜料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基地,先后出版《藏族简明通史》《西藏地方古代史》等30余部高水平教材专著,十世纪写本《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两万五千颂》入选第五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整理《格萨尔》分部25部,1名教师被授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边坝格萨尔说唱”传承人。

五是师资队伍结构实现突破。学校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坚持人才强校战略,着力破除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中存在的障碍,通过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借用人才等途径,大力实施“珠峰学者”人才发展支持计划、“双聘教授”计划、百名博士百名教授“双百”计划,制订“高水平人才团队创新支持计划”和加快学科学术带头人培养、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办法,构筑起了人才制度优势。实现全职院士“零”突破,新增“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拥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2人、入选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自治区级学科带头人8人,组建15个科研创新团队,2个科研创新团队被列入教育部“长江学者及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同时,学校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的要求,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用好评聘考核这个“指挥棒”,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通过“四育人”活动、“讲好藏大话、做好藏大人、办好藏大事”活动等一系列举措,引导教师既当好“学术导师”,又当好“政治导师”,建成了一支学历、职称、民族结构合理,方向明、业务精、稳得住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六是对外交流合作日益密切。学校抢抓深化对口支援这个重大机遇,按照教育部《高校团队对口支援西藏大学方案》部署要求,与以北京大学为组长单位的8所新一轮对口支援高校团队签订了《新一轮高校团队对口支援西藏大学框架协议书》,积极推进精准受援,先后有253名援藏干部人才来校任职教学,获得各类资金设备援助累计达1800万元,联合完成各类项目65项,联合举办学术会议160多场,联合培养硕士生、本科生368名,为我校培养32名博士、46名硕士,接收我校103名干部教师挂职、进修、访学,实现了师资队伍水平显著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科研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显著提升的受援工作目标。紧紧围绕自治区加快建设南亚大通道,对接“一带一路”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推动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建设的重大战略需求,出台《“十三五”期间国际(海外)交流合作战略规划》,不断加快国际化工作步伐,与德国吉森大学签订高原肺动脉研究合作协议,实施中德亚毫米波望远镜合作项目,全面加强与尼泊尔特里普文大学合作,选派176名师生出国(境)访学,接待丹麦驻华大使戴世阁等国际政要及友人737人次,接收74名留学生,聘用25名外籍教师,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交流合作格局初步形成。

七是校园育人环境和谐稳定。学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努力实现西藏持续稳定、长期稳定、全面稳定”的重要指示,牢固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维护稳定是第一责任和维稳工作无局外人的思想,坚决落实区党委关于维护稳定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实现了校园平安和谐稳定,工作经验做法在全区推广。每年研究制订校园稳定安全总体工作方案,每月定期召开稳定安全工作专题会议,每个敏感节点提前制订稳定安全工作应急预案,出台了《师生员工维稳纪律“十要求”》《维稳工作督查制度》《教职工在维稳工作中失职渎职行为责任追究暂行规定》,编印了《维稳工作常态化指南》。自觉落实“一岗双责”,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维稳工作“零报告”制度,加强维稳宣传教育,深化校园周边治理,定期排查安全隐患,强化网络舆情管控,及时组织应急处突演练,构筑起了综合立体的稳定安全工作防范体系。构建了由校党委统一领导,学工部、安保处、各学院三线协同共管的“一统三线”维稳工作模式,畅通了情报信息直通快道。在全校271个班级都建立由党团组织和辅导员、班主任、班团干部、学生党员组成的班级维稳安全小组,实现了维稳工作无缝隙、无盲区、无空白点。经过全体师生的不懈努力,学校实现了“大事不出、中事不出、力争小事也不出”的维稳工作目标,为全区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经过五年的砥砺奋进,当前,西藏大学已经探索出了一条在极具特殊性的高原民族地区兴办高等教育的路子,已经成为西藏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高层次决策咨询和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以及对外开放与交流的重要窗口,在西藏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下一步工作中,全体藏大人将把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重托,化作干事创业的动力源泉,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抓住喜迎党的十九大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重大契机,坚定方向、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埋头苦干,以优异成绩回报党、回报人民、回报社会,为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西藏篇章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来源:《西藏日报》2017年9月25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