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没有远方 有爱就是故乡”——深圳援藏干部王建文情洒边疆记事

23.01.2016  09:36

  在上察隅镇翠村,91岁的次旦平措(中)向王建文(左)竖起大拇指(2014年7月18日摄)。次旦平措的孙女强巴卓玛遭遇车祸致右膝粉碎性骨折,察隅工作组筹措资金,成功让她重新站了起来。他六次往返怒江河畔的贫困村,完成大山深处贫困人口的脱贫梦想。他把藏族孤儿当亲子,送独子到西藏守边卫国。他视建设边疆为崇高使命,探索“治边稳藏”新路径,实现援藏工作的新突破。他就是广东省深圳市第七批援藏干部王建文。2013年7月,44岁的王建文自愿报名,作为第七批援藏干部担任察隅县广东省援藏工作组组长、县委常务副书记。两年多来,王建文深入基层、情系民众、实绩援藏的工作精神,赢得受援市县干部群众的广泛好评。新华社发(陈美寿摄)

  他六次往返怒江河畔的贫困村,完成大山深处贫困人口的脱贫梦想。他把藏族孤儿当亲子,送独子到西藏守边卫国。他视建设边疆为崇高使命,探索“治边稳藏”新路径,实现援藏工作的新突破。

  他就是广东省深圳市第七批援藏干部王建文。两年多来,王建文深入基层、情系民众、实绩援藏的工作精神,赢得受援市县干部群众的广泛好评。

  过悬崖 走山村 访贫问苦

  察隅县地处西藏边陲,位于林芝市东部,南与缅甸和印度接壤。按照中央统一部署,从1995年开始,广东对口援建林芝市,深圳则从2010年开始负责对口支援察隅县。

  2013年7月,44岁的王建文自愿报名,作为第七批援藏干部担任察隅县广东省援藏工作组组长、县委常务副书记。从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经济特区来到封闭落后的雪域边陲,王建文不断深入偏远山村,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

  古拉乡是察隅县最偏远、自然条件最恶劣的贫困乡,全乡每年有6个月左右被大雪封山。入藏两年多来,王建文带领援藏干部到这里就有六趟。

  2014年11月,王建文深入古拉乡察空、目本、格巴三个不通公路的村,调查群众生存状况。从乡政府到三个村,多数路段须穿行怒江山崖上的便道,行走在不到一米宽的“路”上,要踩着流沙慢慢前行,大风吹来,还要小心山上飞来的滚石。

  目本村“挂”在怒江山脚,长满石头的地要种出庄稼,要从怒江边背土驮水。目本村人均收入不到2300元,解放后还没有出过一名大学生和干部。村民的住房低矮昏暗。王建文亲身感受群众艰苦贫困的生活状况,心情沉重。

  夜晚,王建文挤住村主任恰珠家,木楼下牛羊不断叫唤,微风带着尘土、夹杂着牛粪味不时吹来,身上跳蚤不断蹿动,他感到整村搬迁刻不容缓。

  6天,100多公里,每天步行近十个小时的山路,走访群众70余户,调研组多数人的脚上都起了泡。王建文的脚趾甲还掉了一个,至今没有长好。

  “百姓的期盼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援藏干部要善于发现群众的困难和问题。”王建文经常这样要求援藏干部,并以身作则。

  下察隅镇群众现金收入以采挖药材为主,但由于村后野人沟便桥被冲垮,老人妇女不敢上山。

  村委会党支部书记金夏告诉记者,2014年王书记实地勘察后帮村里修建桥梁、增设护栏,2015年全村采挖贝母、虫草等药材收入户均增收1500多元。

  两年多来,察隅所有乡镇,70%以上的村庄,以及全县所有边防连队驻地,都留下了王建文的足迹。

  天下没有远方,有爱就是故乡。正是对边陲人民强烈的感情,察隅从此在王建文的生命中难以割舍。

  王建文(左二)率队赴古拉乡目本村考察(2014年11月14日摄)。他六次往返怒江河畔的贫困村,完成大山深处贫困人口的脱贫梦想。他把藏族孤儿当亲子,送独子到西藏守边卫国。他视建设边疆为崇高使命,探索“治边稳藏”新路径,实现援藏工作的新突破。他就是广东省深圳市第七批援藏干部王建文。2013年7月,44岁的王建文自愿报名,作为第七批援藏干部担任察隅县广东省援藏工作组组长、县委常务副书记。两年多来,王建文深入基层、情系民众、实绩援藏的工作精神,赢得受援市县干部群众的广泛好评。新华社发(陈美寿摄)

  情洒边关,送子戍边,架起西藏与内地血脉相通的桥梁

  2013年进藏后,王建文等援藏干部遇到了三名不幸的藏族女孩:拥曲珍——1999年父母相继去世,患先天性右侧小耳畸形、外耳道闭锁,右耳听力完全丧失;罗布卓玛——出生8个月时家中失火,脸和颈部被严重烧伤,无钱医治形成陈旧性疤痕;强巴卓玛——从小就失去母亲,2012年藏历新年期间的一场车祸致右膝粉碎性骨折。

  “我们都有孩子,这三个孩子再不治疗就耽误了。”王建文将救助三位藏族女孩到深圳治疗的想法汇报到深圳有关部门,又专门请来深圳爱心企业家叶伟雄,动员各方力量共同救治。

  “深圳是我命运的转折点!”2015年8月,罗布卓玛面部疤痕几乎全部消除,重新焕发青春容颜,拥曲珍听力得以恢复,两人双双考上了西藏民族大学附属中学。病情最重的强巴卓玛也站了起来,可以独立行走。

  两年多来,王建文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把特区人民对雪域高原的厚爱化作解群众之难、排群众之忧的及时雨,架起西藏与内地血脉相通的桥梁。

  2014年11月,察隅县空档村罗松仁青遭遇车祸死亡,一对双胞胎儿子身受重伤,无钱医治。王建文和同事募集了6万多元救命钱,送到孩子母亲的手上,又将受伤最重的扎西仁增送到深圳治疗,保住了面临截肢的双腿。

  两年多来,这种跨越千里的大救援始终在持续。2015年7月,王建文在下察隅镇发现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1岁多的张浩明无钱医治,及时将他送到广州接受免费手术。8月底,孩子已痊癒。

  只要心到,没有距离。两年来,王建文等援藏干部还与31户贫困户“结对认亲”、资助学生19名。巴桑次姆是王建文的“穷女儿”。6年前,巴桑次姆的父母离婚,被亲戚收养的巴桑次姆到了入学年龄无法上学。2014年,王建文帮忙解决了孩子户口和上学问题,还给她买来换洗衣服,呵护成长。

  为了更广泛、更大力度地解决群众困难,王建文和队员们利用休假、探亲等时间走进企业、社团、机关等,多方争取支持。两年多时间,筹措的社会资金超过7000万元,补充重点项目的资金,援建计划外项目。

  常年的奔波和忙碌,让王建文难以顾及亲人。去年春节,王建文到山西老家看望老母亲。四天短暂的时间难以满足老人对亲人团聚的渴望,他刚刚走出家门,80岁的母亲就问他:“儿子,什么时候再回来看我!”听到这话,王建文泪流满面。

  两年多来,视驻地为故乡、视百姓为亲人的情怀,让王建文将自己的儿子送到了西藏边境一线,守边卫国。看着儿子一天天锻炼成长,原本不理解的妻子,也渐感欣慰。

  王建文(右)等在古拉乡目本村康纳组慰问贫困村民次成(中)(2015年12月18日摄)。次成的妻子恰姆重病在床,家中还有老母亲和小孩,一家人生活异常艰难。他六次往返怒江河畔的贫困村,完成大山深处贫困人口的脱贫梦想。他把藏族孤儿当亲子,送独子到西藏守边卫国。他视建设边疆为崇高使命,探索“治边稳藏”新路径,实现援藏工作的新突破。他就是广东省深圳市第七批援藏干部王建文。2013年7月,44岁的王建文自愿报名,作为第七批援藏干部担任察隅县广东省援藏工作组组长、县委常务副书记。两年多来,王建文深入基层、情系民众、实绩援藏的工作精神,赢得受援市县干部群众的广泛好评。新华社发(陈美寿摄)

  凝聚民心,“治边稳藏”创新援藏工作

  两年多来,王建文带领援藏工作组紧密结合察隅县实际,凝聚民意智慧,探索“治边稳藏”新路径,拓展援藏工作内涵。

  ————着眼巩固中华民族意识,援藏资金首次规模涉足文体工程。王建文发现,察隅作为我国重要的边境县,保卫和建设边疆中牺牲的447名革命烈士却分散安葬在5处,陵园年久失修,墓碑、墓体等毁损严重,难以起到教育后人的作用。

  王建文多方争取,由深圳市龙华新区首倡援建、投资4300多万元建设了英雄坡纪念园。这一项目于2014年9月开工建设,2015年“烈士纪念日”开园。林芝市委书记赵世军称这是“培育爱国情怀,传承民族气节,触及群众内心世界的‘灵魂工程’。”

  同时,察隅援藏工作组还针对察隅县城海拔2300米,适合开展体育运动,但缺乏运动场地、设施的实际,从深圳引入爱心企业和单位捐助,投入100多万元兴建场地添置设施,并专门请来6名专业体育教练。

  文体事业的发展,不仅丰富了干部群众业余文化生活,还密切了各族干部群众的交往交流。

  ————着眼于固边安民,援藏资金倾力民生改善。边民是宣誓主权的活坐标,是边境最好的守望者。隆冬季节,记者来到上察隅镇巩固村附近原始森林环抱中的目本村新址,30栋民房错落有致。这里风光秀丽,气候宜人,资源相对丰富。今年5月开山后,目本村将整体搬迁至此,全村近200名村民,人均耕地将由目前0.8亩增加到一年两收的2亩地,生存环境彻底改变。

  针对察隅边境一线基础设施落后,群众生产生活与腹心地区的差距拉大情况,王建文等援藏干部在援藏工作中,注重固边与安民相统一,大力改善边境民生状况。仅上、下察隅两个边境镇,援藏资金就投入5000多万元,安排幼儿园、小集镇改造、小康示范村、生猪养殖示范基地等23个项目。

  位于中缅边境的察瓦龙乡,是察隅乃至藏东农牧民人口最多的乡镇。然而,由于路途艰险、远离县城,每年近5个月被大雪封山,加之乡卫生院条件差,看病难的问题长期困扰着这里的7000多名群众。为此,援藏工作组从深圳市协调来800万元,援建察瓦龙乡卫生院。看着已经落成的现代化乡卫生院,“全国最美乡村医生”布琼欣慰不已。

  ————着眼全面小康,援藏资金大力扶持产业发展。察隅虽有“西藏江南”之称,气候宜人,但以传统农牧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农牧民人均收入比林芝市平均低近3000元。

  面对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的繁重而紧迫任务,王建文等深入调研、科学决策,将2.7亿元的第七批援藏资金90%以上投向农牧区,用于4个小集镇改造、8个小康示范村和产业培育扶持以及解决民生突出问题等,以产业发展促农牧民安居乐业。

  察隅偏居一隅,由于缺少产业支撑和高昂的运输成本,这里一只鸡卖150元、青椒最高时卖到80元一公斤。为此,援藏工作组援建50多个标准温室大棚,援建物资储备中心,大力扶持群众养猪、养鸡增加收入,增加市场供给。

  王建文看到云南贡山到察隅县城的公路即将建成,云南这一旅游大省对察隅辐射带动瓶颈将打破,旅游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便着手当地旅游资源开发,建设“藏家乐”、“僜巴人家”等项目。

  古玉乡罗马村自然风光优美,长满了野生桃树,每逢桃花盛开的时节,就像是世外桃源。王建文带领援藏干部,投入1000多万元,对罗马村的旅游基础设施重新进行规划,修建了环村旅游步行道、“藏家驿站”和松茸加工厂,新刻了道路指示牌……

  眼望着边陲深山秘境中的古老村庄,王建文深情地说:“一次援藏,一生情缘,西藏是心灵的故乡,为了她我愿意付出更多。”

(责编: 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