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潮涌万象新--昌都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22.07.2015  16:27

  三江并流,横断阻隔,鬼斧神工,大自然造就了藏东举世无双、气势恢宏的壮丽风景;民族交融,文化交流,博采众长,康巴人民创造了昌都和谐发展、繁荣稳定的历史长卷。

  “十二五”以来,76万三江儿女与自然抗争,与困难较量,与时间赛跑,在应对挑战中迎难而上,在抢抓机遇中奋力赶超,在科学发展中推进跨越,在保持基本稳定中谋求长治久安。

  一个个火热的场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一个个感人的镜头,将古老而年轻的昌都全景展现在世人面前,正不断见证着“藏东明珠”在涅槃中重生,在追赶跨越中复兴的脚步。

  发挥比较优势——

  找准战略定位

  昌都位于藏、川、青、滇四省区的结合部,面积10.86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下辖11个县(区)、138个乡镇、1142个村(居),居住着28个民族、76万各族人民。

  藏东“明珠”不仅孕育了古老的卡诺文化、小恩达文化,还是西藏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是西藏现代第一所学校、第一家医院等诞生地,是西藏人民联系祖国内地的重要门户,是西藏稳定发展的一根重要神经,昌都的稳定影响着西藏的稳定乃至全区全国的稳定。

  昌都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和矿产资源,独具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美不胜收。76万康巴人民勤劳勇敢、豪情万丈,具有海纳百川、开拓创新的优秀品格。

  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根据昌都的实际,提出昌都要发挥连接川、滇、青的区位优势,积极融入成渝经济圈,加快矿产、水能资源开发,着力建设有色金属生产基地、“西电东送”接续能源基地、“三江”流域精品旅游区,打造藏东经济强区。

  自治区昌都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昌都是西藏与内地联系交流的重要门户,是资源极其丰富的“三江”宝地,是发展潜力巨大的藏东明珠,是维护全区稳定的战略屏障,进一步为昌都发展稳定导航定向。

  昌都工作会议吹响了昌都追赶跨越的新号角,从险峻的高山到幽深的峡谷,从开阔的草原到肥沃的农田,从繁华的城市到幽静的乡村,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热情空前高涨,五年任务三年完成的呐喊声此起彼伏,催人奋进。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昌都所有问题的基础,昌都的发展慢不得、等不得。以区党委常委、昌都市委书记罗布顿珠为班长的第一届昌都市委、市政府,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面,正视巨大发展差距,以跳出昌都看昌都的胆识和勇气,在广泛调查、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强工兴市、东西发展、创建基地、夯实三基”构建和谐富裕文明昌都的发展战略。

  明确的战略定位是一个地区发展的灵魂,科学准确的定位为扭转昌都边缘化的局面,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理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知耻而后勇的昌都各族人民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带领下,协力同心,团结奋进,开启了追赶跨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

  科学制定目标——

  奋力追赶跨越

  自治区昌都工作会议提出,昌都要把发展作为解决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加强基础设施作为破解瓶颈制约的重点,把增进民族团结作为生命线,把维护稳定作为压倒一切的硬任务,大力实施追赶战略,确保经济加快发展,确保社会持续稳定,确保民生不断改善,确保生态良好,开创昌都发展的新局面,确保到2020年与全区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会议根据昌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了“两步走”战略:第一步,到2015年,在解决民生问题和制约发展的薄弱环节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城乡居民生活和基本公共服务与全区平均水平差距显著缩小,特色优势产业初具规模;第二步,到2020年,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全区平均水平,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经济发展方式有效转变,产业体系更加健全,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改善,与全区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有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和路线图、时间表,昌都鼓足了干劲大力实施追赶战略,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力以赴谋跨越。昌都从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着眼于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稳中求更快”的工作总基调,力争五年任务三年完成。

  为用足、用好、用活、用实自治区昌都工作会议确定的优惠政策,昌都树立了强烈的责任意识、机遇意识、政策意识,按照“提升国道、打通乡村、发展航空、建设铁路、保障能源、畅通讯路”的思路,加快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一头大搞小型水电站建设,一头大推“三江”水能资源开发,加快完善能源体系;以着力提高水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综合保障能力为重点,大力开展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信息网络设施建设,引导社会成员融入现代信息社会。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建设国家“西电东送”接续能源基地、有色金属产业基地、藏东农畜产品加工基地进展顺利。果多电站有望今年投产运营;玉龙铜矿二期工程全面启动,加快推进菱镁矿、铅锌矿开发建设;“达美拥”葡萄酒、“拉鲁卡”荞麦系列产品、“洛宗”糌粑系列产品为主要品牌的绿色清洁特色农畜产品加工全面发展;投资66.3亿元的500千伏川藏电力联网工程竣工投入运营,结束了昌都电力孤网运行的历史。

  按照“改市提升、打造中心、创建新区、建设平台、推动产业、发展乡镇、综合带动”的城镇化发展思路,围绕“东延、西进、北扩、南跨”的城市空间结构和“一心三翼多片区”的功能结构,加快昌都城市总体规划,旧城改造、经济技术开发区、卡若新区及各县县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如火如荼,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30平方米,城镇化率达30%……

  2014年,昌都市地方生产总值完成128.1亿元,同比增长22.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2亿元,同比增长23.6%;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完成9亿元,同比增长20%;税收完成12亿元,同比增长13.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6844元,同比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142元,同比增长10.2%,全市经济呈现出速度快、质量好,效果明显、后劲充足的良好态势。

  保持清醒头脑——

  实施八大行动

  当前,昌都全市发展处在承上启下、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既要全力攻坚,确保“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又要奋力赶超,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面临着更为有利的发展机遇。

  从发展环境看,中央极为关心支持西藏发展稳定,区党委、政府把昌都工作摆在全区发展稳定的重要战略位置,在发展上给予了特殊支持。同时,撤地设市的体制调整,为昌都在更高层面、更大空间优化要素配置,集中力量破解发展难题打下了体制基础。

  从发展条件看,随着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的不断改善,国家“西电东送”接续能源基地、藏东有色金属产业基地、高原特色农畜产品基地的建设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对昌都经济的拉动和支撑作用不断增强,为昌都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发展态势看,三年来,全市GDP、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高速增长,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2015年,昌都市着力于提升效能、加快发展、创新举措,扩大经济规模,强化产业支撑,完善基础设施,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深入推进各项改革,确保生态环境良好,奋力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重点实施“八大行动”:加大投资力度,实施项目攻坚行动;提升发展支撑,实施产业突破行动;统筹城乡发展,实施城镇化促进行动;完善政策措施,实施消费提升行动;发展社会事业,实施民生幸福行动;加强生态保护,实施环境优化行动;提升发展活力,实施改革创新行动;加强社会管理,实施平安昌都行动。

  坚持把投资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牛鼻子”,以只争朝夕的拼劲、敢为人先的闯劲、锐意进取的干劲、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韧劲推进项目建设。以铁的措施整治优化发展环境。健全“一个领导负责、一个部门协调、一个班子服务、一套措施落实、一个限时办结”的工作机制。突出抓好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带动和支撑作用的重点产业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科学规划编制好“十三五”规划,以大项目带动昌都大投资、大发展。

  围绕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水利水电开发建设、加快通信网络建设,抓基础建设,破解发展最大瓶颈制约。抓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强工兴市,建强基地,壮大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加快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富民增收。抓城乡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突出抓好中心城市建设、新区打造、环周三线开拓三个重点工作。抓改革开放,增强经济发展动力。要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和政府引导两个作用,积极稳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提高开放水平,不断加强与援藏市企的交流合作。抓民生改善,实施社会保障工程、教育提质工程、医疗卫生工程、文化惠民工程、脱贫攻坚工程、生态保护工程,不断增进群众福祉。抓平安建设,打牢稳定的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工作基础,实现持续、长期、全面稳定。抓基层基础,不断深化强基惠民、基层党建示范点“标杆工程”、强乡兴村固本、党员素质提升等活动,深化巩固村(居)两委换届成果,关心爱护干部职工,筑牢发展稳定的根基。

  原标题:昌都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责编: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