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那些事

17.03.2016  12:05

朗杰林村,位于拉萨贡嘎机场附近雅江南岸,隶属拉萨市空港新区甲竹林镇。在这个有着325户、860人、以藏族为主的村庄里,藏族和汉族结亲家庭有24户,多年来邻里和睦、发展生产、社会安定、民族团结,在当地传为美谈。

是什么样的宝地,吸引了24位汉族女婿“嫁”到村里?记者前往朗杰林村一探究竟。

距离机场仅十几分钟车程的朗杰林村,地势开阔,大大小小的房屋在水泥路两侧错落排列,一条小溪从村中蜿蜒流过。高原的阳光格外灿烂,徜徉在和煦的春风里,小山村显得格外宁静。

记者首先敲开李士荣的家。他和藏族妻子达娃央宗正在准备午饭,两个女儿则在跑来跑去玩游戏,笑着叫着,屋里生机盎然。

37岁的李士荣是四川省内江市人,23岁那年进藏打工,在工地上认识了朗杰林村的达娃央宗,两人于2002年喜结连理。当时,达娃央宗曾到丈夫的老家生活了3年时间,但实在无法适应内地的气候。为了爱情,李士荣陪着妻子返回朗杰林,从此定居下来。

平时,他就到拉萨建筑工地上干活,每年可有七八万元的收入。经过全家的辛勤努力,他们在2007年盖起了藏式新房。房前有阳光棚,家里除了藏式家具,还有衣柜、沙发、席梦思床等,别具一格。

谈起两人的浪漫故事,李士荣有些不好意思,还是开朗的达娃央宗解了围:“尽管我们语言、风俗习惯有些不一样,但他对我好,我也对他好。找到一个喜欢的人,这就够了。”

在西藏,人们把藏汉结亲家庭的孩子称作“团结族”,而他们家就有两个。大女儿李若丹,又名加央卓玛,上初中了;小女儿李思宇,又叫拉央宗,小学生。两个小姑娘既会说藏语,也会说四川话,和我们大方地聊天,聪明伶俐,惹人喜爱。

当地干部介绍说,十几年来,李士荣和妻子任劳任怨地照顾瘫痪在床的岳母,村民无不竖起大拇指:“即使是藏族女婿,也不一定能做到这样!”

在另一户民族团结家庭,记者见到了张存军。一见面,他就用地道的藏语和当地干部打招呼,脸色黝黑,让记者误以为是藏族村民。

张存军祖籍山东,1987年入伍进藏,退伍后就在这里扎了根,娶了藏族妻子冯多,生养了三个孩子,是这个村第一对藏汉结亲的家庭。

刚到村里定居时,张存军一家生活比较困难,邻居们送来糌粑、酥油;盖新房,村里为他申请特殊政策;孩子考上大学,人们给予他们各种资助……在大家的帮助下,他家的日子越过越好,这让张存军感动不已。

得益于在部队从事副业生产的经历,张存军担任了村里的科技特派员,尽心竭力帮助村民在农田里打农药、播种、浇地、种地。他学藏语,吃藏餐,深受村民的信赖。

30年一转眼就过去了,张存军早已把朗杰林村当成了故乡。聊起将来的打算,他笑了笑:“现在政策这么好,村里人对我们也很照顾,有吃有喝,带上老婆孩子,好好过日子呗。”

朗杰林村党支部书记、58岁的尼玛次仁见证了24位汉族女婿先后落户本村的全过程。他说,村民思想解放,鼓励年轻人婚姻自由,找一个对你好的就行,不会因为是汉族或其他民族而另眼相看。

此外,各族村民间互帮互助,蔚然成风。在外出时,懂技术的汉族女婿会领着一批藏族村民到拉萨等地务工,并在技术上指导帮助。逢年过节,汉族村民则会受邀到藏族村民家做客,一起组织打牛角等文娱活动。

“在我们村,大家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不论藏族汉族,大家一视同仁,一碗水端平,所以才有越来越多的外地女婿嫁到这里来。”尼玛次仁说,村里正计划把24位汉族女婿组织起来,成立一个从事建筑业的合作社,带动更多的人外出务工、发展致富。

团结固则百业兴。去年,朗杰林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08万元,群众的日子越过越好。甲竹林镇副镇长普布扎西告诉记者,朗杰林村距离机场较近,而来自各地的各族群众在这里打工、创业,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充分享受到民族团结的红利。

(责编: 郭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