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木口岸边贸:从“蚂蚁搬家”到车队连绵

25.11.2014  11:53

  每天傍晚6点至7点间,位于中尼边境的樟木小镇狭窄的街道,会被近百辆尼泊尔货车塞满,这些卸完尼泊尔商品的印度产“TATA”牌货车被当地交警安排前往半山腰的停车场过夜,等待第二天装满中国货物返回尼泊尔——这就是西藏目前唯一一个中国一类陆路通商口岸镇的真实写照。

   樟木口岸位于珠穆朗玛峰西侧,318国道的终点,中国与尼泊尔的边界,于1966年就正式对外开放,1983年被中国国务院批准为国家一类通商口岸。

   这座已发展成为西藏对外贸易的桥头堡的小镇,素有雪域高原“小香港”的美誉。从1966年樟木口岸正式对外开放到1983年被批准为中国一类陆路通商口岸之间,在樟木镇居住的仍仅有数百土生土长的夏尔巴人。

  “那时候所谓的贸易仅仅是在本地人和对面的尼泊尔人之间进行,主要是粮食、畜牧以及动物皮毛之间的买卖。”已年近60岁的夏尔巴商人加木措告诉中新社记者。

  “到上世纪80年代后,比较有胆识的四川、青海商人开始过来做生意,本地人也开始有了生意头脑,不过那时交通不便,只能依靠‘蚂蚁搬家’的方式,由人把货物从尼泊尔那边背过来,或者从这边背过去。”加木措说。

  夏尔巴人因为天生的体质优势,素有“珠峰背夫”之称,尼泊尔境内就有不少夏尔巴人从事着登山向导和挑夫的职业。而在樟木的夏尔巴人大都依靠刀耕火种、放牧、打猎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