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对口支援省内藏区:构建就业精准帮扶机制 助推藏区群众脱贫奔小康

19.07.2017  00:01

  2012年,成都市启动对口支援四川省内藏区贫困县的工作。五年来,成都市以就业扶贫助推脱贫攻坚,采取产业引领、岗位对接、技能培训、智力援助等方式开展就业精准帮扶,助推藏区贫困群众脱贫奔康。

  五年来,成都市共有20个区(市)县结对帮扶藏区贫困县,开展了一系列就业扶贫行动,累计选派1508名专业技术人员帮助藏区发展经济、带动就业,帮助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学生实现初次就业6840余人,安排藏区人才就业508人,培训各类技能31531人次,培训当地业务骨干4081名,培训贫困人员7603人次,惠及藏区贫困农牧民5789户。

  △图为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建卡贫困户开设的农家乐。

   产业引领:带动就业增收

  就如何开拓就业渠道,帮助贫困群众实现就近就地就业,成都市采取了“孵化基地+贫困户”、“孵化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等形式。如:高新区实施中藏药种植和民族手工业发展工程,帮助农牧民就业增收致富;青羊区帮助得荣县建成10284亩酿酒葡萄基地,发展5家酿酒企业,促进基地农牧民就地就业,人均增收500元;金牛区实施金牛藏庄项目,将农村资源、城镇产业、农牧民就业深度融合,带动500余户、3000余名群众脱贫致富;龙泉驿区采取“公司+合作社”模式,成立5个专业合作社,促进合作社成员自主就业,人均增收300多元;双流区推动“五彩藏乡”特色农产品进机关、进超市、进电商,采取自主创业、产销结合方式,惠及农牧民3000余人,实现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类似丰富而实效的产业引领的方式方法,实现了“送就业到户、送技能到人、送政策到家”。

   岗位对接:促进转移就业

  充分发挥特大中心城市就业吸纳优势,依托远程互访信息平台、四川省公共招聘网等信息化渠道发布用工信息和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分析报告,梳理岗位供给清单定期发送到帮扶县,为成都市用人单位和藏区贫困劳动者搭建供需对接平台。

  △图为5月8日在丹巴县,四川省内对口帮扶藏区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现场,求职人员填写就业申请表。

  积极组织用人单位、中介机构深入贫困县乡举办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为劳动者提供一对一、面对面的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2017年3月,成华区、新津县等区县组织100余家企业到对口帮扶县,提供岗位2万余个。5月,在成华区对口帮扶丹巴县就业精准扶贫行动启动现场,还举办了省内对口帮扶藏区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共有成都市20个对口援藏用人单位在现场发布1万余个各类就业岗位招聘信息,吸引了很多群众前来咨询报名。

   技能培训:促进稳定就业

  为了提高贫困群众的转移就业能力和就业稳定性,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和技能人才需求,成都市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赴对口帮扶县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务品牌、“短平快”上岗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通过与对口帮扶藏区县交流,促进“校校”、“校企”对接,推动帮扶县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水平提升。

  △图为丹巴县就业扶贫基地。

  成都市成华区通过“校企”联合方式,与丹巴县联合制定定向职业技能培训计划,与企业、高校联合签订“带岗培训”协议,实施劳务品牌培训、名师带徒、餐饮技能竞赛等精准就业帮扶系列行动,提升藏区餐饮业技能水平,助推当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成都市锦江区实施“依托一个项目、培养十名骨干、带动百名人员”的人才就业培训工程,为炉霍县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

  △图为丹巴县就业扶贫基地的学员通过刺绣增加收入。

   教育扶贫:做好藏区“9+3”学生教育和就业

  成都市制定了《藏区“9+3”学生就业促进工作实施方案》,通过落实扶持政策、提升就业能力、畅通就业渠道、促进人岗对接等措施,帮助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学生就业。

  截至目前,成都市承训四川省内藏区“9+3”学生10748人,已毕业8235人,实现初次就业6840人、参军485人、升学777人,初次就业率达98.38%。

   同城化就业服务:促进来蓉务工人员融入城市

  成都市对所有藏区来蓉务工劳动者实施同城化就业服务,同等享受就业培训、岗位推荐、失业登记等就业服务,同等享受社会保险待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开发公益性岗位,吸纳藏区贫困群众就业。对招用持《就业失业登记证》的藏区群众就业的各类用人单位,给予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截至目前,成都市本级累计发放社保补贴15.52万元,涉及藏区群众31人。

  同时,成都市积极引导高校、企业、社团等力量,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就业咨询、劳动法宣传及劳动维权等服务。如:武侯区洗面桥社区建立了少数民族经商服务管理联系点,郫都区安德镇成立了少数民族实用技术培训服务中心,为少数民族群众就业创业给予便利。(中国西藏网 图、文/胡瑛)

(责编: 吴建颖)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