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黄河源头:十年前生态恶化 十年后天人合一
黄河源头的玛多,又恢复了“千湖之县”的美誉。郭泉真 摄
原来,野驴竟这么美——抬蹄优雅,缓步悠闲,在弯曲小河边吃草吸水,身后蓝天白云高原如茵……记者10年前失望灰心离开的青海玛多,海拔4600米的黄河源头之县,如今成了“美得让人喘不过气来”之地了!
同行者说:30年前,野驴成群,玛多有一处海拔4400米的山口,叫大野马岭,名称由来就是当年常有大群的野驴,当地人指驴为马;另有一处醉马滩,也因生长一种植物,野驴吃了会醉得名。
可记者2004年来时,一路别说野驴了,就连野驴要吃的草都看不见,唯一在车窗外看到的野生动物是硕大田鼠,荒漠上全是它们密密麻麻钻的洞。而今,再次意外:一路行来,青草郁郁,田鼠和它的洞们已了无踪影;同行者说,有好几次,在大野马岭看到了数十只的野驴群,记者也平生第一次邂逅了它:藏野驴——珍稀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停车驻看,眯眼享受高原微风,司机尕太轻声自语:“果洛的生态,真是越来越好了。”
夹杂着藏语风味的这句话朴实真诚,瞬间让记者的心怦然一动。这是2014年夏天的青海果洛高原,大量实地再访的见闻比对表明:黄河源头这十年,堪称中国生态环境改善方面一个标志性事件。
那年,黄河之水既没有从天上来,也没有从地上来
当时是新华社一条消息连日惊动全国:历史第一次,黄河源头的鄂陵湖出水口断流了!也偏偏,那阵子,类似的消息频频。先是黄河下游断流了,后是黄河中游也断流了,“如今怎么黄河的源头也断流了?”记者赴青海省果洛州实地探访,从西宁坐长途车数百公里,到黄河源头玛多县的鄂陵湖,站在原本10来米宽的出水口,一看着实“不禁有些心酸”。同行的玛多县水务局长扎西多杰介绍:“源头的出水口断水5个月了,因为天气回暖,冰层融化,两天前总算有这么点水了。”记者至今记得,当时他手指湖口,痛心地说:2003年12月到2004年4月,鄂陵湖史无前例地大面积露出冻结的湖底,出水口下的河道更有大段河床滴水不流地裸露着。这是破天荒的“历史上第一次断流”。
而今说起这事,人们都还记得。而记者最难忘,是在那年采访完,路边小店吃饭时,大家突然齐刷刷掏出手机上交。这是要干吗?正惊诧莫名,就听扎西局长苦笑解释:2001年国家投资亿元,在鄂陵湖下游8公里处,建起一座年装机容量2500千瓦的“黄河源水电站”,终于结束玛多县的无电史,却没想缺水断流,愣把电站给废了!于是那年1月起,又回到夜夜烛光,当地干部们包括县长,虽然都配了手机,却纷纷用饭店里的柴油发电机给手机充电……
10年了,这一幕,始终存在于记者“深深的脑海里”。10年来,每次说起这幕,台下总很安静,听者无不动容。
10年前,当时采访的黄河水利委员会西宁水文局相关负责人,虽然一再强调“这叫‘连底冻’而非‘断流’”,认为尽管河床湖底有所裸露,水流量也的确为零,但这并非河干水枯,“大可不必杞人忧天”……不过,有一点是共识:黄河源的水确实少了,黄河源区的生态确实恶化了。这位负责人翻出资料:1994年1月,鄂陵湖口的月均流量每秒17.9立方米,那年4月却锐减为0.117立方米。也是因为这点共识,后来写就的报道《追访“黄河源头断流”》被收入中学语文教材。
10年后,果洛州委书记林亚松告诉第一次认识的记者:“你不知道,那时候啊,我参加过一个全国性的环保会议,当时环保这个词还不热门,而且我也还没到果洛,是在青海另一个州工作,但当时开会的专家们,纷纷拿着报道来找我……”
还没有环保部的2004年,黄河源头生态恶化,成为中国标志性事件。
一条大河养育一个民族。这是黄河。这是源头。
怎能不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