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人家] 扎根高原的两朵金花
△汉藏回民族团结大家庭(唐远星之家)
唐远星:我家和千千万万在高原上的人家一样,对于高原都有着无法抹去的关于家的记忆。
唐远勤:在人生重大决策中,选择了就要负责,比如职业,比如家庭。珍视你人生中的遇见,比如职业,比如爱情,比如友谊。小胜以智,大胜以德。相互尊重、理解、宽容是经营幸福的法宝,也是养儿育女最好的家教。
上世纪50年代,嘉绒藏区马尔康正值解放初期,百废待兴,商贾云集。内地一个唐姓家族辗转来到高原马尔康,落脚在茶北山脚下。由于来自内地异域,又是汉族人家,便被当地的农牧民称呼为“格巴”(意为“汉族”)。
随着时间流逝,唐家儿女相继在梭磨河畔嘉绒村寨出生,自小和村寨的藏族小朋友相依相伴,一起上山捡菌子下河捞水材、核桃树下藏猫猫……在高原的阳光雨露滋润下茁壮成长,唐家儿女们喜欢上了这片土地。
穆斯林人家的“勒布里拜一提”
△牧业村的”阿妮加嫫“——唐远琴
80年代初,唐家大女儿唐远星参加工作,成为一名乡村售货员,她的服务热情周到,是当地人最受欢迎的售货员,被评为“全州三八红旗手”和“先进工作者”。乡上一名回族青年喜欢上她,向她表白了自己的爱慕之心。从此唐家大女儿走进了穆斯林人家,开始了两个民族相融合的生活。
每个民族的信仰以及文化背景的不同带来习俗不同,由此难免产生一定冲突。两个人的结合也就是两个民族的结合,彼此的理解和宽容也就是两个民族的理解和宽容。本着这种信念,他们守望相助,一起走过风风雨雨。
唐远星尊重回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善待老人,辅助兄弟姊妹,和睦亲朋邻里;在经营中以勤奋诚信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被评为“先进个体工商户”。大家称她为穆斯林人家“勒布里拜一提”(阿拉伯语意为“能干人”)。
牧业村里的“阿妮加嫫”
△两朵金花扎根高原
80年代末,唐家二女儿唐远勤卫校毕业来到距离县城一百多公里的日部乡。一个半农半牧的偏远乡镇迎来了这位汉族“门巴”唐医生。病人的信任,让她有了更高的职业荣誉。只要有病人,她可以随时背上乡卫生院那只简陋的出诊箱出诊,高山、牧场留下了她出诊的身影。
这位汉族“门巴”娴熟高超的医术,真诚善良的本性,成就了她在日部乡农牧民心中的地位,也深深打动了一位牧业村的藏族医生。共同的职业,共处的工作环境,相互认同的心理交流,唐远勤心里也住进了这位嘉绒汉子,决定当牧业村的媳妇。
唐远勤嫁进藏家,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藏汉结合。丈夫带她去牧业村的婆家,生活条件艰苦,语言交流不畅,兄弟姊妹需要抚养,残酷的现实犹如一块坚冰摆在她的面前。可是阿爸慈祥的目光融化了现实所有寒冷,她和家人一起烧茶做饭,一起去寺院煨桑祈祷……弟弟妹妹在一个温暖的家中渐渐长大,女儿泽丹卓玛也出落得亭亭玉立。
唐远勤来到牧业村,自然也成为村子里的医生,因为医术高明,很快得到村里乡亲们的认同,抱着孩子来看病的乡亲亲切地让孩子叫她“阿妮加嫫” (藏语意为“汉族阿姨”)。这个称呼一传十,十传百,村子里的人再没有人问过她真姓实名,老老少少都叫她“阿妮加嫫”,这一叫就叫了近三十年。
“梭磨河/我的母亲河/当我的血液里流动着来自您的刻骨思念/我就永远不在异乡/我就永远在您的心上流淌…… ” 大女儿唐远星分别当过乡村售货员、保管员、门市部主任、经理和个体工商户。个人的成长过程、生活经历和对社会的融入体验,让她挚爱这方水土,自称为“嘉绒汉族”。她利用业余时间坚持文学创作,不断有小说、散文、诗歌发表于报刊,部分作品获奖,现成为马尔康县文联会员、阿坝州作家协会会员。
二女儿唐远勤现在是马尔康县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业务副院长。30年来,她不仅在医疗卫生事业上有所成就,而且在文学创作中也颇有造诣,又是阿坝州作家协会会员,阿坝州人大代表。其文学作品《像清风一样爱你》真实地反映高原各民族的生活变化状态,获2014年阿坝州“五个一”工程奖。作品《留在处方签上的爱》表达了她对自己职业与医疗事业的热爱,该作品被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在生活中,丈夫和她相濡以沫,共同帮助,共同进步。
“生命是一种体会/幸福是一种感觉/就这样日益丰盈/在所有的汇聚之后。”如今,繁衍在这片土地的唐家,不仅有回族女婿,藏族女婿,还迎来了藏族孙女婿……不同民族在这个家庭里汇聚,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相生相融,生生不息。(文/胡犁 专供中国西藏网)
转载该作品,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责编: 刘莉)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