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峰航线”最后一架美机残骸面世
“驼峰航线”是二战时期中国和盟军一条主要的空中通道,始于1942年,终于二战结束。航线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一个山口,是中国至印度航线的必经之处。通过这条运输航线,中国向印度运送派往境外对日作战的远征军士兵,再从印度运回汽油、器械等战争物资。到战争结束时,65万吨物资经由驼峰航线抵达中国。航线全长500英里,地势海拔在4500米——5500米,最高海拔达7000米,山峰起伏连绵,犹如驼峰,故名“驼峰航线”。
一组车队从四川成都出发沿川藏线奔赴西藏林芝,将把仍在西藏林芝波密县易贡乡若果冰川“沉睡”的“驼峰航线”美国运输机残骸带回。在中国人民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8月5日,“铭记·致敬——探寻驼峰英雄轨迹”公益活动在成都建川博物馆启动。记者昨日连线倾听了关于“驼峰航线”的故事。
【历史回放】
“驼峰航线”飞机
坠毁林芝若果冰川
记者连线得知:二战时期,美国开辟了著名的“驼峰航线”,“驼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一个形似骆驼背脊凹处的山口。
“驼峰航线”西起印度阿萨姆邦,向东横跨喜马拉雅山脉、高黎贡山、横断山脉、萨尔温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丽江白沙机场,进入中国的云贵高原和四川省。该航线全长500英里,地势海拔均在4500-5500米上下,最高海拔达7000米,山峰犹如骆驼的峰背,故而得名“驼峰航线”。
“抗战期间,自1942年春日本人占领缅甸后差不多3年的时间里,美援物资到达中国的唯一手段就是经由‘驼峰航线’空运。它是世界战争空运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条件最艰苦、付出代价最大的一次悲壮的空运。”活动组织者之一的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感慨道,“驼峰航线”途经高山雪峰、峡谷冰川和热带丛林、寒带原始森林,还要面对频繁出没的日本战机;加之气候十分恶劣,包括飓风,5月到10月的雨季,能以每分钟3000英尺的速度把飞机抛上抛下、甚至翻越一个个的超级湍流,飞机在飞行中随时面临坠毁和撞山的危险。
“驼峰航线”作为二战时期盟国向抗战中的中国输送战略物资的 “空中生命线”,约有1500架美国飞机坠落在中国的西南边陲。其中,编号为41-24688的C-87型运输机,1944年坠毁在西藏林芝波密县易贡乡若果冰川。直到上世纪90年代,飞机残骸才被发现,5具美军飞行员遗骸已移交给美国,而飞机残骸如今仍静静地散落于冰川深处。
【公益行动】
百人探险队入藏
寻残骸以示敬意
1993年的一天,西藏林芝波密县易贡乡5位村民上山狩猎,在若果冰川的乱石上发现了一些飞机残片。相关部门断定这是二战时期失事的编号为美国空军41-24688的C-87型运输机。但由于飞机坠毁的地点在林芝的无人区,山高谷深,地势险恶,运回残骸的工作迟迟无法开展。
“这应该是最后一架存留在外的美国运输机了,舱板、起落架、轮胎、机舱都有。”樊建川判断,因坠毁地地处西藏无人区,环境艰苦,人员难以深入,所以多年来一直未将飞机残骸带回。借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0周年这个契机,建川博物馆联合多家单位发起此次公益活动,寻找坠机残骸。
据介绍,近百人的探险队已于上个月抵达坠机现场,“探险队第一次进去的时候一度失去联络。整个过程十分惊险,但目前探寻工作进展顺利。”樊建川感叹,“那些在雪山中闪闪发光的飞机残骸,就是中美友谊的桥梁。找到它们,是樊建川对那些为了和平而献身的人们表达敬意的一种方式。”
【残骸保存】
残骸将被带回成都
存放在建川博物馆
“美国运输机残骸”在西藏林芝波密县易贡乡若果冰川“沉睡”了71年,就在8月5日,大型车队沿川藏线奔赴西藏林芝找寻当年“驼峰航线”坠毁的美军飞机残骸当日,前方搜寻人员传来喜讯:经过3天的徒步搜索,已发现飞机残骸,接下来将雇佣近百头牦牛参与驮运。
樊建川透露,预计将于8月15日将飞机残骸运抵成都,并将其收藏在建川博物馆的“飞虎奇兵馆”,以此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 届时,公众将有机会见到这些珍贵的二战文物。
据了解,本次活动由建川博物馆联合电影《大轰炸》剧组、中国国际文化影像传播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共同发起。新华社中国国际文化影像传播有限公司为此次活动组建了官方摄影队,将全程记录、报道,并将由新华社领衔编辑、著名策展人陈小波主持策划推出《折翼——找寻C-87》大型装置展。
那些和“驼峰航线”
有关的记忆
“驼峰航线”的历史作用
1942年,日军占领缅甸,切断了同盟国援助中国抗击日本的惟一一条通道——滇缅公路。中国政府代表宋子文和美国陆军部长史汀生、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商议,决定在中国航空公司原来的昆明——加尔各答航线的基础上,开辟后来称为“驼峰航线”的空中补给走廊,用这条航空线路来代替滇缅公路,继续为中国提供抗战物资。这条空中通道从印度阿萨姆邦到东孟加拉的Chabual、Sookerating等机场再到中国云南昆明、呈贡、羊街等机场。
不久,日本陆军第5飞行师团战斗机队进驻缅甸密支那,专门拦截这条航线的美军运输机群。航线被迫向北绕行,飞越“世界屋脊”喜玛拉雅山脉。驼峰飞行的路线要沿着世界最高峰的边沿飞行,海拔高度接近当时飞机爬升的高度限制,而且沿途的山脉经常云雾缭绕,所以飞行相当危险,很多飞行员为此牺牲了宝贵的生命。
在这条航线上担任运输飞行任务的是美国陆军航空运输总队(ATC)和中国航空公司,使用的飞机主要是:C-46、C-47和C-53、C-54、C-87等等。担任护航的是美国陆军驻印度的第10航空队和驻中国的第14航空队。1943年3月,“驼峰航线”开通16个月后,美军将驼峰飞行的指挥权正式交给飞虎队司令长官陈纳德。从此以后,驼峰飞行与飞虎队两者逐渐融为一体。
昆明巫家坝机场是“驼峰航线”最主要的终点站机场。“驼峰航线”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一共运输了80多万吨物资到中国,超过了包括滇缅公路在内的中国所有对外通道接受外援的总和。
“驼峰航线”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中美两国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1985年云南人民为了纪念中美两国飞行人员“驼峰”飞行的伟大壮举,在昆明郊野公园建立了一座雄伟的纪念碑。
《驼峰航线》军事历史小说
驼峰航线(1942-1945)——一条改变二战太平洋战区格局的航线!
“驼峰航线”是二战时期中国和盟军一条主要的空中通道,始于1942年,终于二战结束,为打击日本法西斯作出了重要贡献。1942年夏,日军切断了中缅公路这条盟军和中国联系的最后通道,一切物资运输被迫中断。美国总统罗斯福下令:不惜任何代价,开通到中国的路线。由于海陆已无通道,只能开辟空中航线,于是驼峰空运诞生了。
印中联队驼峰空运总指挥滕纳将军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在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两个同盟国家间飞行,它的飞机损失率竟会超过对德国轰炸,这,就是驼峰航线!”
作者深入追溯记录驼峰航线的历史,访遍所有能够找到的,散居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北美、澳洲、南美等地的,“飞越驼峰”的承担者之一——中国航空公司(CNAC)的中国员工和参与这段历史的亲历者。作者在对老人们的访谈中,真实地记录和还原了抗战时期“驼峰航线”这段影响了整个太平洋战区格局的悲壮历史——一段关于战争、勇气、友谊和飞翔的重要历史。
该书是国内外第一本全方位、多角度详细记录该段历史的纪实文学,并收集展现了大量的珍贵历史图片。作者从中国人的视线书写这一悲壮的航线,同时也追踪记录下中国参与者的历史命运。
原标题:“驼峰航线”最后一架美机残骸面世
(责编:冯登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