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夺泸定桥勇士传人81年后再“回家”

23.09.2016  23:32

  81年前以无畏勇气夺下泸定桥、创造世界军事奇迹的“飞夺泸定桥22勇士”传人22日再“回家”。

  在新华社《红色追寻》主题网络直播团队见证下,夺桥勇士传人——陆军第54集团军铁军师叶挺独立团红二连官兵代表,向泸定县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赠送连旗、锦旗,表达红军传人不忘初心、奋勇前进的决心和信心。

 
9月22日,“飞夺泸定桥连”指导员司森(右一)向泸定县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赠送了“弘扬长征精神,传承英雄血脉”的锦旗。 新华社发

  红色血液依旧在新一代官兵血脉中流淌,生生不息

  22日中午,在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前,“飞夺泸定桥连”指导员司森向泸定县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赠送了“弘扬长征精神,传承英雄血脉”的锦旗和一面连旗。连旗上签满了全连官兵的名字,寄托对英雄先烈的缅怀。

  “我们团作为长征路上的‘开路先锋’,为长征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无数革命先烈也倒在了长征路上。”司森说,这面旗帜象征着老前辈的红色血液依旧在我们新一代官兵血脉中流淌,生生不息。

  泸定桥位于四川省泸定县,横跨于大渡河上,曾是扼川康之要道。桥长100多米,由13根铁索组成,两边各2根做桥栏,底下9根做桥面,上铺木板。

  1935年5月29日,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在这里上演了长征路上最为精彩的经典之战:飞夺泸定桥。

  夺桥战斗在大雨如注中开始。红四团官兵沿着崎岖山路,不顾饥饿劳顿,一昼夜奔袭240里,于5月29日清晨赶到泸定桥,创造了人类行军史上的奇迹。

  此时的泸定桥上只剩下13根光溜溜的铁索。四团2连22名共产党员和积极分子组成突击队,在连长廖大珠率领下,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攀踏着悬空的铁索向敌岸冲去,一个队员倒下了,后面的仍奋勇向前……最终,红四团击溃川军占领泸定,为危境中的红军杀开一条血路。

  “从那一刻起,血性基因就融入了我们这支部队的血脉。”司森动情地说,作为22勇士传人,我们什么时候都要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敢于压倒一切对手。

  军队和地方从未放弃对22勇士确切下落的追寻

  在庄严的“回家”仪式上,“飞夺泸定桥连”两位官兵代表和新华社《红色追寻》栏目三位“80后”“90后”主播一起,向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广场上的22勇士纪念柱逐一行礼致敬。

  这是一组让后人倍感遗憾的纪念柱:22个纪念柱上,截至目前,只镌刻了5位勇士的名字,只有两位勇士有雕像。

  81年前夺桥成功的当夜,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来到泸定桥,曾激动地连跺三脚:“应该在这里竖一块碑,记下我们战士的不朽功勋!”战后,红一军团授予夺桥勇士“飞夺泸定桥22勇士”称号,并给予奖励。

  后来,22勇士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广为流传,但大多数勇士之后的去向都不为人知。数十年来,泸定县和勇士所在部队都没有放弃对22勇士确切下落的追寻。至今,也只确认了廖大珠、王海云、李友林、李金山、刘梓华这5位勇士的英名。

  “回家”仪式上,泸定县向连队赠送的“飞兵夺泸定,二连显神威”的锦旗格外引人注目。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馆长郭成燕说:“我们今天已经难以找到勇士们的完整下落,但是他们的精神,已经深刻感染、影响了无数后来人。”

  “飞夺泸定桥连”红二连的前身,是国民革命军叶挺独立团2营7连,参加过北伐战争、南昌起义、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平型关战斗、辽沈战役、解放海南岛等数百次战役战斗,创造了一个个战争奇迹。

  新时期,“飞夺泸定桥连”红二连官兵始终把“飞夺泸定桥”精神作为建连之本,常年组织“新时期22勇士”评选,用优良传统激励斗志士气,在比武竞赛中屡创佳绩。

  “先烈们的英勇奋斗和无畏牺牲为我们提供了永恒指引”

  直到今天,浊浪翻滚的大渡河、摇摇晃晃的铁索桥仍然让到这里的人深受震撼。

  新华社《红色追寻》主播、第一次走上铁索桥的“95后”大学生刘欣然说:“在这座英雄桥上,我真是感到很紧张,但心是热的。”

  在共同体验了“飞夺泸定桥”的惊险和不易之后,从江西于都一路走过长征路的《红色追寻》三位年轻主播与连队“新时期22勇士”代表赵金鹏班长进行了交流。

  “80多年过去,还有这么多人在持续寻找着勇士的下落,这本身就说明英雄没有远去,记忆永不磨灭。”22岁的军校女生、《红色追寻》主播郭领领说。

  23岁的赵金鹏入伍6年,先后四次被评为优秀士兵、优秀士官,连续三年被评为连队22勇士。他说,作为红军的“后裔”,新一代军人要更好传承红色基因,在强军道路上奋勇向前,“新的奇迹在等着我们去书写”。

  《红色追寻》主播、28岁的秦子恒曾是一名军人,现在金融机构工作。他说,我们年轻人要共同努力,不管在什么岗位,都要牢记红军先辈当年为什么要出发,长征为什么会胜利,“先烈们以他们的英勇奋斗和无畏牺牲为我们走好人生路提供了永恒指引”。

(责编: 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