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召开

24.11.2015  18:50
>

        由西藏大学科研处、西藏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主办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传承研究与数字化保护》课题组、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科研创新团队协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学术研讨会11月20至21日在拉萨召开。会议由西藏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所长次旦扎西教授主持,西藏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欧珠教授致欢迎辞。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罗布等领导亲临会议指导。学校中国藏学研究所、学报编辑部教师,拉萨有关研究单位的研究人员和本校多位研究生旁听了报告。

        西藏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欧珠教授在欢迎辞中说:本次研讨会学校邀请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四川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藏党校、西藏社科院的知名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并为我校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研究建言献策,由衷的希望各位专家提出宝贵意见。同时希望项目组和团队成员本着严谨、科学的态度,共同努力,克服困难,争取更多高质量研究成果的问世,如期通过结题鉴定。

        随后,首席专家、科研创新团队负责人阿旺晋美教授作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传承研究与数字化保护”研究情况的工作报告。阿旺晋美教授在报告中说“自2013年11月获立项以来,课题组不断明确研究思路、重点和难点、学术价值、框架结构、预期目标、研究方法与数据库设计、各阶段的工作方案等。两年多来,项目组举行了开题报告会,邀请了多名区内著名专家学者,对项目思路、路径、进展计划等分别进行了评议,在原工作思路的基础上有了不少的深化和细化。2014年11月在拉萨召开了《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传承研究与数字化保护》第一次研讨会,前后还召开了以三次小型工作会议,不断及时调整研究工作,推进项目的各项工作正常进行。”“各子项目组成员克服承担着繁重的教学、管理和其它科研任务等困难,根据各自的工作内容,认真开展了区内各国家级、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考察、调研,采集、  拍摄、整理、编写等基础工作,收集了大量珍贵非遗内容、人物素材、技术技艺及传承现状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各子项目组成员撰写、发表了大量阶段性论文、研究报告和区内外学术交流与研讨活动。10月根据国家社科规划办的要求,上交了项目中期检查评估报告,经过专家评议通过中期检查,并获滚动经费资助。”项目组还与浙江大学非遗数字化团队就项目研究数字化工作开展了合作。

        来自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旦增伦珠研究员、四川大学石硕教授、浙江大学厉晓华高级工程师、四川师范大学王川教授、西藏党校李宏教授、西藏社科院达瓦次仁研究员围绕西藏历史文献的整理、藏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丝绸之路吐蕃道、川藏“茶马古道”及其文化价值、西藏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战略选择、西藏非遗数字化及数据库建设等问题作了主题报告。在子课题研讨会上,格桑曲杰研究员作了“非遗项目保护、传承之喜与忧——国家级‘非遗’项目‘拉孜堆谐’的考察、思考,”王军涛作了“生态美学视域下《格萨尔》史诗赞词的价值审视--以‘青稞赞词’为例”,熊永松教授作了“西藏民间美术的保护和发展”,觉安拉姆教授作了“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现状研究”,尼玛扎西教授作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平台建设”,丁玲辉教授作了“西藏传统杂技艺术保护与传承的几点思考”,平措云丹助理研究员作了“略谈西藏传统音乐继承与发展的文化价值”,李天才助理馆员作了“格萨尔学科的学术影响力研究——基于国内非专著类文献的数据分析”、  章小燕助教作了“门巴族萨玛民歌的传承与保护”,泽吉副教授作了“论传统热巴鼓舞蹈在教学中的运用”。

        研讨会闭幕式上,首席专家、科研创新团队负责人阿旺晋美教授总结发言。研讨会获得了圆满成功。

 

 

 

 

 

 

 

  (新闻审核:党委宣传部)

(新闻、图片来源:西藏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