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脱贫老外谈」 非洲27国媒体聚焦库布其
中国西藏网讯 “患难见真情”,来自喀麦隆《论坛报》的记者吉蒙在“非洲记者团库布其之行” 活动中这样评价中非关系。他说:“中国是非洲众多国家走向民族独立最好的伙伴和见证者。中国政府、企业与非洲合作了许多项目,在技术分享的过程中,非洲人民的生活和工作,获得很大的发展潜力。对此,我们由衷的感谢。”
△图为非洲记者参观亿利东方学校
日前,来自埃及、博茨瓦纳、布隆迪等27个非洲国家的记者们走进内蒙古库布其,聚焦中国的沙漠化治理,挖掘“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先进生态脱贫模式。
库布其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在政府大力支持下,亿利资源集团带领当地农牧民探索出一条“治沙脱贫”之路。经过三十年的治理,绿化沙漠六千多平方公里,控制荒漠化土地面积1.1万平方公里,带动10万农牧民脱贫致富。
“最令我鼓舞的是,当我看到当地人不是试图逃离开这片土地,而是学会了利用自己的土地。这一经验绝对是我要报道的重点。”来自布隆迪《新生报》的记者尼永格蕾这样说。她介绍,虽然布隆迪并没有沙漠,但还有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她认为,通过利用自然、保护自然创造财富的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尼永格蕾一路不停用手机拍下绿色植物,然后传给家乡的朋友。她兴奋的说,“我把沙漠中的绿色给我的朋友看,他们都不相信。布隆迪没有沙漠,我们关于沙漠的印象就是没有生命的‘死亡之地’,所以我现在还在不停地解释为何库布其会有这样多的绿色。”
△图为非洲记者实践“水气种植”法
绿色象征着生命力,象征着希望。在亿利东方学校,正在操场上踢球的孩子们看到非洲客人,立即围了过来。“我能摸一下你的辫子吗?”“是谁给你梳的头发?”“你们那里都穿这样的衣服吗?”孩子们看到非洲记者奇特的发辫,“七嘴八舌”的问着各种问题。
今年10岁的王一甲主动迎上来用英语介绍起自己。来自卢旺达《新时代报》的鲁西巴纳看到他刚刚在踢球,问他踢球是什么感觉,并向他询问了每天的课程。虽然王一甲需要借助翻译,才明白非洲客人的问题,但他坚持自己用英语回答每个问题。在客人参观学校的过程中,他也一直跟在身边,直到客人离开时,他还很有礼貌地送客人上车。每次回答问题,他都非常认真地用一个完整的英文句子,还不时比划一些“老外”的手势。
△图为王一甲与鲁西巴纳
亿利东方学校的孩子大多来自周围农牧民家庭,他们可以在这里完成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的全部课程。来自尼日利亚《领导者报》的奥贡西娜看到一流的校舍建设和一张张朝气蓬勃的笑脸时,说,“我想把在这里看到的一切报道出来。我认为最难能可贵的是,这里的孩子有一颗开放的心。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为这些好奇、勇敢的孩子们未来的成功带来了无尽的可能性。”
来自刚果(金)《潜力报》的卡布库也表示要将中国先进的生态脱贫发展模式带回自己的国家。他说,“我的国家大部分舆论都受西方媒体影响,对中国的成就并不十分了解。虽然,中国在非洲有许多援助项目,如公路、水利设施等,但却很少做媒体公关。《潜力报》是一份国家范围内很有影响力的报纸,我会将这次中国之行的收获传递给我的人民。”
风沙掩埋的不仅是经济效益,更是人们对未来的希望。“在喀麦隆有一句谚语,你自己是富裕的,你管理的人民贫穷,那么你将不会拥有持续的成功。”吉蒙说,“我在这里感受到的是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和一个负责任的政府。他们尽最大努力帮助当地农牧民改善生活条件,重视教育与培训,在治沙工程中,政府、企业、人民万众一心。这种开拓进取和攻坚克难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本次非洲记者团库布其之行是中国公共外交协会组织的中非新闻交流中心项目系列活动之一,旨在帮助非洲媒体和记者全面了解中国国情,进一步推进中非媒体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中非人民相互了解与合作。(中国西藏网图 文/ 宋家丽)
(责编: 周晶)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