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看海”,青岛下水道又双叒叕“躺枪”,其实真相是这样的

22.07.2016  09:47

“7.21”四周年之际,京津冀再遭暴雨袭击,此前南京、武汉等城市的“看海”模式轮转到了北方。但在社会各界积极防汛抢险、减少损失的同时,广大人民也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编出了许多段子。其中,总少不了这个城市——山东青岛。

△网友调侃“终于知道‘北漂’是什么意思了”。

近年来,每当各大城市遭遇内涝之际,号称“不怕淹”的青岛总会以它强大的防涝系统“火”上一把。青岛近几十年来都没有过内涝的骄人战绩也确实能羡煞一众“看海”群众。但有传言称“德国人百年前造的下水道造福青岛”,这就有些过分了,因为事实并非如此。

△青岛下水道

首先,当年德国人占领青岛,将黄金地段强制划为白人专用生活区,将当地居民统统赶走。为了住得更舒适安全,才修建了强大的城市排水系统。其中专用排雨水的暗渠,基本都是直径半米以上的大管道,人都能站立其中,沿海暗渠排泄口直径更是达到两米,当年造访青岛的亨利亲王甚至断言其为“亚洲第一”。

然而德国人修建排水系统的初衷并不是为了造福青岛。据当时德国胶澳总督府的备忘录说,德国人修建这套系统是要把青岛打造成德国的疗养胜地,因此一切工艺建造都要高标准严要求。而生活在青岛的中国百姓不仅没有机会享受它的便利,还要被迫接收德国居住区排出的雨水、污水,怎一个脏差了得。于是德国居住区环境优美,中国百姓生活各种糟心。

△青岛德式建筑

另一方面,经过多年的更新和翻修,现在真正存留的德国原装管道已是凤毛麟角。有山东媒体统计称,德国人在青岛修建的地下暗渠现在只剩下2.33公里,还不足现在青岛市主城区暗渠总长度的千分之一。连德国人自己都在《南德意志报》上说,青岛强大的排水能力,真不是我们的功劳。

事实证明,能用百年的德国管道只是传说,今天青岛强大的排水能力主要来自“中国制造”,高标准严要求的匠人精神,以及创造性的艰苦探索。举个例子,上世纪八十年代,青岛和其他城市一样开始了扩容,但与许多城市不同的是,青岛选择了排水系统先行;排污排水管道铺好了,其他项目才跟进。

△栈桥东侧旧式排海口

另外,按照《青岛市城市排水条例》的规定,青岛排水系统的标准也比国家标准还要高。目前青岛市主城区建成在使用的雨水设施已经达到3400多公里。体现道路排水设计标准的“排水重现期”,国家标准是半年到三年,而在青岛,一般地区是1-3年,重要地区是3-5年,雨水暗渠是10-20年。

当然,除了排水系统“给力”之外,青岛不怕淹也有一定的自然原因:一方面青岛气候宜人,青岛很少下暴雨,夏季炎热天气少,降水适中,本身就没有太大防洪压力;另一方面青岛西北高、东南低、三面临海,雨水很容易就能流入大海。几方面因素的叠加使青岛成为中国东部城市排水方面的佼佼者。(中国西藏网 文/苏文彦 图片来源网络)

△看海,还是来青岛吧。

(责编: 郎宁 郭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