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柱:奉献雪域双鬓白 援藏无悔苦甘来

04.09.2015  12:22

陈宝柱(左一)在马铃薯良种引进试验示范项目基地视察工作。

    2013 年6月下旬,他毅然放下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打起行装加入了黑龙江省第五批援藏的队伍。两年来,他把“发展仁布,造福仁布”作为自己的援藏使命,明 确援藏工作定位,理清工作思路和目标,创新工作方法和举措,迅速开创了仁布科学跨越稳定发展的新局面,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援藏精神、老西藏精神和北大 荒精神。他,就是黑龙江省第五批援藏工作队中心组成员、日喀则市仁布县委书记陈宝柱。

    立足岗位 在务实中不断前行

    在 黑龙江省第五批援藏工作队的42名援藏干部中,陈宝柱与其他41人不同,他是唯一一名援藏县委书记,是平平淡淡混日子、60分及格,还是把仁布当作第二故 乡,实实在在干点事,为仁布人民真正谋福祉,在二者之间他毅然选择了后者。他说:“既然来了,就要踏踏实实地干实事,不求千古留名,但求问心无愧。

    仁 布县位于西藏自治区南部、日喀则市东部,平均海拔将近4000米,刚到仁布县任职的陈宝柱顾不上高原缺氧反应,第二天就轻车简从深入到乡镇、村组、寺庙、 检查站、学校、医院,海拔高的艰苦一线进行调查,访查民情,每到一个地方,他几乎都是快步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就这样,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他走遍了全县9 个乡镇、73个行政村,200多个自然屯和18座寺庙,其中许多艰苦一线连在此多年的在藏干部都未曾到达过。

    调 研结束后,陈宝柱又一头扎在会议堆里,组织县级四个班子成员、基层干部和群众代表,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群众代表恳谈会、项目论证会。通过深入调研、反复 论证和问计于民,他提出来了援藏工作的“四个一”定位,即“促一方发展,保一方稳定,带一支队伍,树一方形象”。他常讲:“我们的一切想法都必须符合仁布 的客观实际,我们的一切做法都必须切合群众的利益需求。

    深化改革 促进工作提质增效

    在 多年的基层工作中,陈宝柱养成了只争朝夕、雷厉风行的作风,在部署工作、交代任务时,他不仅点明说透,更要确定标准和完成时限,这与当地长期形成的工作节 奏慢、落实效率低的实际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刚到仁布时,有些工作部署下去后少则一周,多则十天半月不见回音,有的干脆石沉大海,杳无音讯了,很多干部习惯 于工作马马虎虎,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有时会议开一半了人还没有来全,会场秩序更是一塌糊涂,一到周五全县基本人去楼空,全县整体工作在区市处于偏下 水平。

    针对这种状况,陈宝柱提出了“提标准、创一流、争先进”的目标和口号,制定下 发了学习、调研、会风、文风等一系列制度规章,县委每月至少组织理论中心组成员进行两次集中学习,并要求每名县级干部每月要利用不少于一周时间深入基层、 艰苦一线进行调研,撰写理论调研文章,干部汇报工作原则上不允许拿材料,更不准照本宣科。

    这一系列强有力的举措,使干部的思想作风逐渐发生了转变,标准意识、质量意识、创优意识明显增强,干事创业的热请空前高涨。两年来,在他的激励、引导和带动下,全县形成了事事讲标准,人人争一流的良好风气。

    有些被他严厉批评过,曾认为新来的县委书记不近人情的干部,面对各项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也明白了这位“刀子嘴、豆腐心”,嘴上对工作严厉,内心对事业、对他人真正负责的援藏干部的心思和初衷。

    目前,仁布县的整体工作由原来的偏后不为人知、发展到区市前列,因而越来越得到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工作开展也越来越顺畅。

    敢于担当 为民务实勇挑重担

    在大家眼中,陈宝柱除了拥有务实的精神和雷厉风行的作风外,还是一位善于攻坚、勇于担当的领导干部,一个个难题在他面前都可以迎刃而解。

    当 初刚到仁布不久,一个棘手问题就摆上了他的案头,拉日铁路在施工架桥阶段曾经间接水毁农田28.74亩,这在当地人均耕地只有1亩多的情况下,对很多家庭 的打击是巨大的,不少群众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生活难以维系。多年来,受害群众一直为失地补偿而不断上访,导致事态不断扩大。

    由 于拉日铁路施工已基本结束,施工队全部撤出,事情迟迟得不到处理。面对这样一块多年来一直啃不动的“硬骨头”,陈宝柱亲自率队调查了解情况,直接找区市相 关领导和施工部门据理力争,并动用了司法、行政等综合手段进行强力干预,终于使施工部门由开始的拖延应付,转为不得不认真对待,经过双方多轮艰苦谈判,终 于为受害群众索回70多万元的失地补偿金。在此基础上,他又相继帮助群众索回民工工伤补偿、驾驶员工资等拉日铁路拖欠资金2000多万元。民工和群众们对 他更加信服,亲切地称他为不怕碰硬的“铁书记”。

    多措并举 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可 以说,西藏是投资拉动型经济,仁布年财政收入不足千万,而支出却高达几个亿。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大发展、快发展,关键在于抓项目,特别是向上争取项目。为 此,陈宝柱提出了“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事事关乎仁布发展”,把项目作为经济发展的引擎来抓,制定了“向上争取要项目,招商引资上项目,整合资金扩项目,强 化管理增项目”等举措。

    为此,陈宝柱组建了项目跑办团队,并亲自带队到北京、区市争 取和协调项目资金,一次不行,就二次、三次,最终用真心、真情打动了上级部门和领导,赢得了各方支持。2014年项目资金争取总额达到6.14亿元,比 2013年翻了一番,顺利实现当年制定的“保4争6”目标。2015年初,陈宝柱又提出了“保6争7”的目标,截至7月底已完成6.73亿元。两年来,通 过他个人努力,从国家、区、市争取计划外项目资金高达2亿多元。

    创新驱动 推进农牧产业转型升级

    仁 布县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南侧谷地,年均降雨量不足450毫米,属半干旱高原旱作气候区,全县仅有耕地5.1万亩,由3万多农民进行耕作,人均耕地面积不足 1.6亩。长期以来仍延续着“人扶牛拉”的传统耕作方式,农畜产品只能自给自足,商品率极低,基本处于“有农耕、没农业”的状态。

    为改变这种落后状况,陈宝柱借鉴内地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创新提出并实施了“一化带六化”战略,即以组织化的提升,带动发展规模化、农业化、水利化、科技化、标准化和产业化,从而推进了农业产业层次和效益提升,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两 年来,在他的倡导和推动下,仁布县新建标准化农民专业合作社19个,合作社总数达到75个, 吸纳社员1007户、土地2700多亩。全县累计流转土地5000亩,实现规模经营3000亩,累计转移富裕劳动力2.2万人次。争取投入5000多万 元,实施大型重点水利工程8项,改善和新增灌溉面积2.7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53%。

    此外,这位曾在齐齐哈尔市克山县任职的援藏干部还把全国驰名的“克山脱毒马铃薯”原种引进到仁布县,试种后项目取得重大突破,在生产投入和种植技术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新品种的亩产达到8000斤,这在马铃薯亩产普遍只有3000斤的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目前,陈宝柱又引进了7个对应原种进行蜕化对比试验,且田间表现良好。良种的引进和当家品种的锁定,在当地堪称是一场革命,广大群众普遍受益、极大欢迎,可谓小土豆、大情节。

    真情奉献 世界屋脊铸丰碑

    人们常说,没有一种坚忍、奉献、吃苦、乐观的精神做支撑,很难能圆满完成艰苦的援藏工作任务。两年多的高原生活也使陈宝柱的身体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变化,原本身体健朗的他在不知不觉中染上了多种疾病。

    工作中他经常深入到乡镇基层一线、高海拔农牧区,身边工作的同志劝他多注意身体、少下乡,他总是一笑了之,车上带着氧气,实在缺氧难受了就坐在车里吸上几口氧,然后继续前行。

    相 比大部分援藏干部每年几十天的休假,陈宝柱的假期少的“可怜”,他基本上都是在县里坚守到腊月二十三以后才回内地老家,大年初五就踏上了归程。他深有感触 地说,“每年离家回西藏的时候,年味尚浓,连候机厅里都没有多少旅客,我也仿佛没有从年味和家庭温馨的气氛中脱离出来,直到听到熟悉的藏语藏音时,才猛然 意识到假期结束了,而自己的使命还没有结束”。

    两年多来,陈宝柱的在岗率、在藏率创历届援藏以来最高记录。

    “酸 甜苦辣皆营养,喜怒哀乐尽收获,经历就是财富、援藏玉汝于成”,这是陈宝柱两年来的援藏感言。短短两年时间,他满头的黑发已白了大半,脸上的皱纹也添了几 多,望着前面走过的路他倍感踏实、无怨无悔,展望仁布的明天,他踌躇满志、信心满怀。他,一个既普通而又不平凡的援藏干部,用自己的模范言行铸造了援藏丰 碑,树立了龙江干部的光辉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