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综述:重走长征路见证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愈久弥坚

11.01.2017  17:34

 

  △图为位于江西于都的红军长征出发渡口。摄影:刘莉

  8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以无比的决心和勇气、挑战人类精神与肉体的极限,进行了两万五千里长征,为拯救民族危亡、拯救国家前途,走出了一条彪炳史册、灼灼古今的希望之路。

  80多年后,中国共产党正带领全国人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图为江西兴国革命烈士纪念馆中的浮雕。摄影:刘莉

  重走长征路,在那些红军当年走过的地方,人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对党的感情愈久愈醇,愈久愈深……

   老党员的泪:党没有忘记我

  △图为江西于都县贡江镇红峰村新貌。摄影:中国江西网 孙娟

  江西于都县贡江镇红峰村曾是全镇最偏远、基础设施最薄弱、民风最复杂的山区贫困村。68岁腿脚不便的孤寡老人曾广洪住在一套36㎡的新居里。他是这里的村民,房子是村里精准扶贫免费提供给他的村级保障房。

  村里人说,曾广洪因为贫困与病痛,一直未娶,此前,投靠在侄子家。谁知侄子的土坯房倒塌了。“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他是真正的一无所有。”

  △曾广洪告诉记者现在的生活“做梦都想不到”。摄影:人民网 朱燕

  文质彬彬的曾广洪当过铁道兵,参加过抗美援越,有着45年党龄。然而,一提起过去的生活状况,他哽咽了:“我都不知道该怎么感谢……没想到能够住上这样好的房子,家具都给置好……真是做梦都想不到……”

  曾广洪说:“我是党员,我绝不会向组织伸手。但干部们没有忘记我,这是真的让需要的人得到了帮助。我再没有其他愿望,心里完全满足了。”

   年轻妈妈的泪:家人终于能团圆了

  △王检秀一家漂亮的新居。摄影:刘莉

  30岁的王检秀一家四口拥有一套面积达110㎡,装修精致,窗明几净的大房子。她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在东莞打工的老公能回来,做点小生意,一家团圆。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思源社区一角。摄影:刘莉

  王检秀家在江西于都县城的思源社区,这里是县里的移民搬迁扶贫项目。周边房价4000多元/㎡,而这些供应深山贫困户的房子不到1500元/㎡,还有5万多元经济补助。

  一说起她家以前住在山里的情况,王检秀就忍不住落泪:“那个土坯房,一下雨就特别害怕倒塌。”她既要照顾病重的公公,又要拉扯2个年幼的孩子,家里的主要收入就是丈夫外出打工,生活极为困顿。

△为了方便带孩子,王检秀找到了一份给帽子镶边的工作,可以带回家干。摄影:刘莉

  移民到思源社区后,王检秀在周边工业园获得了工作机会,每月有2000多元收入,她幸福地笑了:“这么好的生活,做梦也没想到。”

   2000多人“大管家”的泪:她太可怜了

  △江西于都县思源社区的党支部书记孙菊英。摄影:刘莉

  42岁的孙菊英是江西于都县思源社区的党支部书记。这里已经安置了2000多名异地搬迁贫困人口。与她聊起平时的工作,她说,自己“每天处理的都是婆婆妈妈的小事,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但聊着聊着,这位精干的女书记却哽咽了。

  社区里有户人家,丈夫将房子抵押后去世,留下妻子带着3个孩子面对经济纠纷。刚经历丧夫之痛,房子又要被债权人收走。巨变之下,这位3个孩子的母亲精神压力巨大,认为自己“这一辈子都翻不了身了”。家里唯一的成年人到了崩溃的边缘,如果处理不好,可能关乎4条人命。同为母亲的孙菊英感同身受,至今谈及这位女性的遭遇,仍无法抑制热泪:“她太可怜了,想想我们自己,真的很幸福。”

  孙菊英使出了浑身解数,无数次登门,说的都是掏心窝子的体己话。“我劝她,事情远没到‘这辈子都翻不了身’那么糟,房子没了但债权人同意留下车库给母子4人住。3个孩子有2个15、6岁了,过几年就能赚钱养家了,你一定要坚强起来。” 孙菊英的善良体贴终于温暖了一颗绝望的心,拯救了一个家庭。

  如今,这位母亲如今已经走出了阴影,坚强起来,3个孩子也懂事地帮助妈妈支撑着这个经历了大难的家。

  △和谐漂亮的思源社区凝聚了党和政府对老区的关怀。摄影:刘莉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同大部分基层干部,孙菊英的每一天都在忙忙碌碌中度过。人们遇到难事爱找她唠唠,了解政策也爱找她问问。因为,在大多数老百姓心目中,书记代表了党的声音,靠谱。

   党和老区人民的血肉联系愈久弥坚

  △图为江西瑞金市叶坪乡黄沙村华屋土坯房改造后的新貌。这个43户人家户户有人参加革命的地方,建筑上镶嵌着两行醒目大字:“永远热爱党 永远跟党走”。摄影:刘莉

  江西于都是红军长征的出发地。在土地革命时期,这里先后有6.8万人参加红军、10万余人支前参战。1933年长征前夕,于都人口34万,1936年全县人口锐减为17万。周恩来曾感慨:“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

  革命战争年代,老区人民和党的热血流在一起;改革开放新时期,老区百姓为党的精准扶贫好政策感激落泪,老区干部为百姓的不幸生活遭遇落泪,饱含朴实的老区百姓对党不变的深情与信任,饱含党对老区百姓不变的牵挂与赤诚。

  无论是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苏区干部好作风陈列馆,还是在移民搬迁小区、田间地头,都能体会到老区人民对党的无限忠诚、无比热爱。

  △江西赣州百岁老红军王承登。摄影:刘莉

  他们的长辈,很多人都参加了革命,为全中国的解放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有不少红军的后代是遗腹子,对于父亲的记忆仅仅来源于母亲的描述。他们为长辈们骄傲,却从不以此予取予求。江西赣州百岁老红军王承登对当地领导慰问他时给他送的20斤大米都记忆犹新,反复致谢。老区人民,确实在革命战争年代和改革开放新时期,都为党和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贫困革命老区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短板中的短板。对老区很有感情的习近平,多次前往老区调研考察,了解当地扶贫的真实情况。他反复提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特别是不能忘了老区”,“决不能让老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让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这是我们党的历史责任”。

  党中央对革命老区建设发展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党同革命老区和老区人民群众的深厚情谊,也体现了党对老区加快发展、老区人民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生活的深度关切。老区人拿出了“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的劲头,通过有计划、有资金、有目标、有措施、有检查的扶贫工作,因地制宜,精准扶贫。而今,经过不懈努力,包括江西于都在内的越来越多的老区已经或即将脱贫。党记挂着老区人民,老区人民对党爱得更加深沉。

  党的根基和力量在人民,95年来,无数次惊涛骇浪证明,党正是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保持与人民的血肉联系,才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而广大苏区老区的脱贫实践,证明了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坚定信念,也证明了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愈久弥坚。(中国西藏网 文/刘莉)

(责编: 刘莉)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