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拼”在西藏的人们

05.01.2015  08:50

  核心提示:那些年,他们在西藏生活、在西藏工作,执着、付出、热爱、韧劲。那些年,他们都“蛮拼”的。

   中国西藏网 讯 2015年的第一天,在西藏工作的小郭发表了一篇名为《儿子一岁八个月,我只陪他40天》的文章。文章记录着一个父亲见到儿子的第一天、第二天……每一个细节,每一张照片,流露着对儿子深深地爱。

  在西藏的日子里,小郭走过农牧区,到过寺庙,驻过偏远农村。在高原上有时会大喘粗气,有时会头晕耳鸣、失眠头痛……即便如此,在他的工作画面中也总会看到憨实的笑容。在西藏,还有很多人跟小郭一样。


珞巴族邮递员嘎发的“蛮拼”故事。


援藏干部孙伶伶。

  用执着,拼出最美的职业。这个季节,山南地区斗玉乡的珞巴族邮递员嘎发又推着摩托车行走在一面是峭壁一面是山的冰路上了,为了能把报刊送到农牧民、僧尼手中,他每天往返于66公里间崎岖的山路上。自2005年6月嘎发任职以来,斗玉珞巴民族乡的3个行政村、2个学校、11个自然村、1座寺庙的邮件投递任务都在他身上。工作8年,换了三辆摩托车,先后投递出去的函件、包裹等各种邮件近万件,报纸51万多份,从来没有丢失过一件邮件。他是最美邮递员的代言人。

  用付出,拼出一种精神。“ 援藏 干部”已成为西藏人耳熟能详的词。2010年博士夫妻马新明与爱人孙伶伶主动请缨作为援藏干部来到拉萨。入藏4年间,马新明先后分管过拉萨市的交通、安居工程、铁路、旅游、文化卫生、新闻出版、科技、教育、民政、环保等20多项工作;孙伶伶在西藏社会科学院任职,两人还发起了“未名公益基金”,给高原的孩子送去温暖。他们把拉萨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吃藏餐、学藏语、穿藏装,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拼出幸福。


援藏干部马新明。摄影:马静


老牦牛”吴雨初正在西藏牦牛博物馆为观众讲解。

  用热爱,拼出一个梦想。2014年5月18日,全国首家牦牛博物馆在西藏正式开馆。在西藏的草原上,牦牛有着“高原之舟”之称,是高原人们衣食住行不可或缺的工具,千百年来承载着这样一种精神:憨厚、忠诚、悲悯、坚韧、勇悍、尽命。 牦牛博物馆馆长吴雨初,把自己叫“老牦牛”。他最好的青春年华在藏北高原度过,30多年前大学毕业的他选择了去西藏工作,支援边疆建设;30多年后,吴雨初为筹建能够代表藏文化的牦牛主题博物馆而不辞劳苦。


在青藏公路修建中“蛮拼”的筑路人。

  用韧劲,拼出道路。2014年是川藏、青藏公路通车60周年,1954年12月25日,川藏、青藏公路同时建成通车。时光荏苒一甲子,“两路”通车迎巨变。川藏、青藏公路通车使得沿线发生了巨大变化。今天,当我们再次行走在宽阔的雪域公路上时,忘不了筑路英雄们,还有那些正默默无闻工作的护路工人们。

(责编:胡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