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天路·青藏公路通车60年:“海藏咽喉”的千年回响
开栏的话:青藏公路通车60年来,一代又一代交通运输人发扬“扎根高原、艰苦创业、献身交通、造福人民”的青海交通行业精神,用心血和汗水、青春和智慧,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铺就了一条民族团结之路、青藏文明进步之路、各族同胞共同富裕之路,竖立起一座令世人景仰的历史丰碑。
60年来,随着这条联通青藏两省区运输大通道的逐步改造升级,不仅路容路况全面改观,昔日的低标准砂石路被高等级的黑色油路面取而代之;而且以其经济、方便、快捷的运输能力,为青藏两省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文化繁荣注入了汩汩涌流的动力。目前,青藏公路承担着85%以上进藏物资和90%以上出藏物资的运输任务,成为5条进藏线路中最繁忙的公路。
8月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专门就进一步弘扬青藏、川藏“两路”精神作出重要批示,省领导骆惠宁、郝鹏就学习贯彻习总书记重要批示作出安排部署。为反映青藏公路60年来的沧桑巨变,大力弘扬青藏、川藏“两路”精神,本报特别推出《行走天路——青藏公路通车60年》栏目,与读者一同感受和见证新变化,抚今追昔砥砺行。
1300多年前,大唐文成公主带着中原地区农耕文明的火种,沿青藏公路一路西行,开启了历史上第一次汉藏联姻和汉藏文明融合的大幕。当她来到西宁以西海拔3520米的日月山垭口,“回望东边的阡陌良田,遥望西边的苍茫草原”,不禁潸然泪下,思乡心切。但她毅然决然摔碎“日月宝镜”,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千里迢迢的西行之路。
8月26日,追逐着文成公主的足迹,记者一行来到地处湟水谷地,素有“海藏咽喉”、“环海商都”、“小北京”之称的湟源县。这座史称“丹噶尔”的古老县城,自古以来便是内地通往西部牧区和西藏的交通要隘,如今更是因了青藏铁路、西湟一级公路、国道109线和315线的穿城而过,又成为通向世界第三级青藏高原的平台和青藏旅游线上的“第一站”。
“交通带动交通,国道辐射村道,可以说,湟源县的发展离不开交通的便利,交通的便利反过来又大大提升了湟源县的区位优势。”据县交通局局长靳生元介绍,公路交通的落后,曾经一直是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致使城乡连接不畅,群众出行困难,招商引资受阻,农副产品滞销。青藏公路的修建,不仅实现了湟源县与周边地区的交通网络对接,形成县城至省会西宁、海北西海镇、海南共和县等周边地区的1小时交通网络,而且依托5条国省道干线公路的带动, 全县公路总里程目前已达到551.6公里,97%的村实现了村道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