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赵雅芝受力挺看网络空间的变化
曾经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因《上海滩》中的冯程程和九十年代的《新白娘子传奇》的白娘子在大陆广有影响的赵雅芝,由于在微博上晒了一张经过天安门的照片和简短的附言:“每次路过天安门都会深深感受到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这个有着国家认同的朴素表达居然在微博里引来了一些人一哄而起的谩骂。
这种令人错愕的现象在微博中已经出现过多次。香港明星刘嘉玲、温兆伦等也都曾经因为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而受到了微博里的谩骂甚至围攻。这种围攻或谩骂一般都是从三个方面着手的,一是说这些明星爱国目的不纯,是想来大陆捞钱,由此讨好。这其实不过是多年来的“五毛”之说的扩展。二是说爱国的理念早就过时,常有引用诸如“爱国是流氓最后的庇护所”等诸如此类的名言来嘲笑爱国,说是国家民族意识已经过时。三是说爱国情感的表达妨碍对社会问题的批判。
这往往由一些大V发出激烈的声音,而后就一批人在评论和转发中肆意谩骂。这类的说法夹杂着许多粗鄙和凶悍的言辞,一下子形成一股风潮,似乎想通过这样的谩骂使得表达爱国的情感的人受到震慑,让他们在一哄而起的谩骂声中感到畏怯,再也不敢发声。这似乎也是近年互联网生态中的一种特异的现象。
但这一次的情况有些不同,一方面参与谩骂的几乎没有大V,似乎网络上有影响的大V对于自己的网络表达已经比前些年审慎些。另一方面,在赵雅芝遭到谩骂的同时,更多的普通网友站出来表达了对于爱国情感的力挺,表达了对于赵雅芝的支持。大批网民的这些反应很快压倒了原来肆意攻击爱国的声音。这凸显了中国互联网发生的变化。虽然中国互联网的生态仍然复杂,但主流社会的基本价值已经得到的凸显,社会的正常的感情和心态开始在互联网上得到了多数人的支持。这从在香港“占中”过程中多数中国大陆网民的反应中看得出来,也从今天力挺赵雅芝的声音中可以看得出来。
这些变化一方面来自于那些对爱国进行谩骂的声音的理由其实站不住脚,年轻一代对此的认知已经更加清晰。现代的国家认同,其实是现代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作为国民对于自己的国家的认同,也是在现代社会中必要的基本的素质。国家既是保护国民的最后的支撑,当然也是一个人在世界上生存的必须。这和极端民族主义之间的界限其实是容易厘清的。任何现代国家都有国家认同的教育和提倡,也都会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上捍卫国家利益和保护国民。当然世界上会有一些哲人有对国家的批判和对于更高的理想的倡导,也自有其意义,但这些理念在任何社会都不是主流的价值。引用一些对国家认同的批判的名言其实和世界的现实脱钩的,这些哲人的思想也不是用简单化的一句两句名言就在网络的环境中能被深入理解的,而只能变得空洞虚飘。至于对他人动机的人身攻击就更加无趣了,个人表达国家的认同,是一种朴素的情感,个人的发展也当然和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没有国家的发展个人的前途也会有更大的困难。甚至生存都成问题,像伊拉克、利比亚这样的国家,普通人遇到的悲惨境遇正是和国家的整体的失败紧密相连。用这来攻击只能说缺少常识。至于爱国会遮蔽对社会问题的批判,其实这更是缺少依据的。爱国当然不应该对的问题视而不见。但一个演员表达她对国家认同,和社会对自身问题的追问怎么可能是矛盾的?应该说这种对国家认同的嘲讽其实正是社会的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
可能人类社会在遥远的未来会有更为理想的社会组织形态,但现实的世界仍然是以现代国家为基本的组织形态的。脱离了国家认同,一个人连起码的身份都不会获得。无国籍的流浪者连自身最起码的权利都没有任何保障。关于世界公民的高蹈说法其实在现实中是没有说服力的。那些对国家认同的谩骂看似强大,其实是不值一驳的浅薄和荒唐。而且一些网上的表达在对中国认同进行嘲讽谩骂的同时,却不断地歌颂一些西方国家的国家认同,如对荷兰迎接MH17的遇难者的仪式的赞叹。那个庄重的仪式确实让人感动,但这不是正是荷兰人国家认同的表现吗?在警觉极端民族主义的同时,我们也同样需要国家认同的凸显。这其实是在仍然存在国家间的剧烈竞争的世界上的必然的选择。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放弃了对国家认同的追求,放弃了国家目标。这其实是异常简单的事实。
另一方面,这是中国互联网在今天逐步进入了一种“新常态”的表征。在进入微博时代之后,一些“先入为主”的人用激烈的言辞,错位的价值曾经一度主导了互联网的舆论,使得活跃在互联网舆论的空间里的一些年轻人受到了一种负面化氛围的影响。这种见到有国家认同就骂的习惯似乎被带动出来。这些年轻人其实未必真的反感和抛弃国家,而是在互联网的环境中被那些夸张虚幻的言辞所鼓励,被那种“爽一下”的骂人的氛围所感染,也把自己在现实中的一些困难和不快在随意的发泄中变成一股相互激荡的负能量。这一切当然是不可能持续的。一些年轻人习惯成自然,看到表达爱国情怀就随手哄一哄。对他们面对的现实的困难和困扰,以及幸福感低迷问题社会应有更多关注和切实的帮助和关爱。但现在更多的年轻人看到这些负能量的过度传播之后的看不下去,也从诸多的事实中看到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比如在伊拉克、利比亚等国家出现的惨痛的国家溃败的现实都使得人们站出来发表自己的看法。而当时一些过度离谱的谩骂所形成的不良氛围也让更多的人产生紧迫感,原来不多发言的也发言了。以微博为代表的互联网传播的均衡和理性的声音开始凸显。从赵雅芝事件看来,互联网的主流价值的正气开始发挥更大的作用,国家的认同开始感染更多的人。这几天对于于敏院士的肯定的声音不仅仅来自主流媒体,也来自互联网上的千千万万的网民的事实也最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也让那些谩骂者一面感受正面的力量,另一面也重新思考。应该说多数谩骂的年轻人并没有多少现实的恶意。他们会在互联网常态化的过程中获得提升。
中国互联网的“新常态”正在形成中。
原标题:从赵雅芝受力挺看网络空间的变化
(责编:范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