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过去种田 现在搞高科技公司

12.03.2016  12:31

【网络媒体走转改】

“过去种田、盖房子,现在搞高科技公司”

——看广东如何为“创新驱动发展”探路

“我的梦想,是用3年左右时间培育一两家控股优质公司,带着村民去敲钟上市!”近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广东省代表团全体会议上,个子不高的张育彪声音洪亮地说:“过去是种田、盖房子,现在,我们要搞高科技公司!”

让这位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市龙岗区南岭村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热血沸腾的,是正在深刻变化的经济发展模式。作为一个GDP连续27年居全国榜首的省份,广东比其他地区更早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也最早感受到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一方面,靠要素驱动的传统增长方式已发挥到极致;另一方面,面临发达国家先进生产力和发展中国家低要素成本的“双重挤压”,发展引擎急需转换。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今年政府工作报告61次提及创新;“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的第二篇,就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那么,怎样在创新发展的大棋局中再领风气之先?连日来,创新驱动,成为广东团的“最热词”。

凝聚新理念——

“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

3月6日的北京,乍暖还寒。原定下午3时开始的广东团媒体开放日,在一个小时之前,会场就挤进了近200名记者。大家都在期待:同样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广东,会交上一份怎样的答卷?

答案令人惊喜:2015年,广东省GDP达7.28万亿元,增长8%,比全国高1.1个百分点。更引人关注的是,去年,广东省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预计达2.5%,技术自给率上升至71%。根据国际通认标准,这两个指标双双达到关键拐点,标志着广东正式加入创新型地区行列。

当经济发展面临速度换挡节点,作为“经济火车头”的广东,传统发展路径之弊充分显现,对创新驱动发展的感触愈发深刻。

“我们的想法和我们的思路以及现在正在做的,就是以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引领和总抓手,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依托新技术发展新的企业、新的产业,通过对现有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来推动企业掌握自主的核心技术,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同时制定更加严格的环保、质量、技术标准,通过市场淘汰一批落后产能。”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代表说。

从城市到乡村,从企业到社区,创新驱动发展,已经凝聚成广东共识。

“不转型就是等死,创新还可以杀出一条血路。”广东乳源东阳光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红伟代表感慨,这几年他和一些企业家朋友聚会,大家谈得最多的就是技术改造、创新模式。“过去我国部分产业走的是消耗资源、生产价格低廉产品、赚一点微薄利润的路子。广东大量的‘三来一补’、低技术含量的企业,如果不调整思维,按照市场消费习惯、生活习惯进行创新升级,那么有限的资源最终一定撑不住这种旧模式的生产。按传统老路走的企业,订单少了,没有竞争力,现在效益比较好的企业,都是在走创新升级的新路。”

张育彪代表干脆给村民立下了创新转型“军令状”——3年不出成绩就辞职。“改革开放前30年,沿海开放地区的村集体经济依靠手里的土地,小日子过得还不错。过去一年多,我接触了许多科技创新实体。我的感觉是,时代发展太快了,别人跑得太快了,我真想脱了鞋子追上去。守着土地,靠着房租,不搞创新发展,不仅跟不上时代,还有可能拖转型升级的后腿。”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世而制。”同样身处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国内资源、环境约束突显的当下,广东以实践启示他人: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

增强新动能——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人才发展为支撑”

“创新驱动的方向非常精准,那么,‘谁’是创新的最根本驱动者?”会场上,广东省财政厅厅长曾志权代表的问题引发热议。

怎么转?如何辩证看待新旧动能的关系?转型升级中,政府、企业、高校分别扮演什么角色……所有这些,都与“新动能从哪儿来”紧密相关,解决不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两个翻番”就难以实现。

坚持创新发展,既要坚持全面系统的观点,又要抓住关键,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全局——两会上,这成为广东团代表最深切的体认。

要牢牢抓住科技创新的“牛鼻子”。

 

华为、腾讯、格力……数据显示,广东共有科技型企业超过5万家,其中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507家,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8230家,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柴火创客空间已经在全国复制近20家,吸引了22万人。”深圳市市长许勤代表说,深圳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已经形成联动,“我们就是要靠技术创新,推动产业不断发展、不断壮大规模、提升水平,形成未来的产业竞争力”。

要处理好“新”与“旧”的辩证关系。

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以深圳为例,生物、互联网、新能源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渐成规模,产业增加值超过700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高达40%;生命健康、海洋经济、航空航天、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等五大未来产业规模已超4000亿元,成为新的增长点。“创新是互联网发展的生命线,‘互联网+’融合创新将带给各个行业新的生机与活力。”深圳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代表说。

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美的集团党委书记、副总裁袁利群代表介绍,该集团每年拿出一亿元支持员工创业创新,所有员工都可以通过开放式创新平台申报自己的创业创新项目;通过路演评审后,创业团队就能得到孵化资金,以及工作场所、实验室等全方位支持。“制造业传统的粗放增长模式已经不可持续,有实力的大企业要构建高水平的研发机构,专注用户研究,建立产品开发、个性技术研究、共性基础研究和前瞻性研究开发体系;有条件的要面向全球布局研究机构,引入世界级高端人才和多样创新文化,成为本领域的‘科技创新领跑者’。”袁利群代表说。

要营造好人才的蓄水池。

只有两所“985”高校,历来是广东教育的短板。全国两会前夕,一场教育部推介“广东高水平大学”的专场发布会让大家改变了对广东教育的传统印象。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代表介绍,一年来,通过在5所高校试水下放岗位设置权、公开招聘权、职称评审权等,广东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参建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共建的科研转化平台近500个,成为集聚创新资源的新载体。

强化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拓展发展动力新空间——广东的创新实践充分说明,只有“十个指头弹钢琴”,才能真正弹出和谐、美妙的“创新协奏曲”。

构建新体制——

“形成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成果高效转化、创新价值充分体现的体制机制”

“广东经济体量大、带动力强,要为国家作更多贡献。”9日,李克强总理在参加广东团审议时希望,广东在改革开放中当好排头兵,勇挑重担,为顶住经济下行压力提供有力支撑,发挥更大作用带动全国。

殷殷期待,重任在肩。一连几天发言,时不我待的紧迫感闪现在每一位代表脸上。

先行一步,很多束缚得以提前挣脱——《关于加快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的意见》《关于加快科技创新若干政策意见》《关于加强理工科大学和理工类学科建设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意见》等相继出台,顶层设计日渐清晰,创新驱动不再“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

更早遇到问题,更深的思考也由此沉淀——步子还要迈得更大,体制机制还要更加完善。

广东宝丽华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宁远喜代表说:“法治中国的建设、信用中国的建设,都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这些不到位就会造成市场运行低效,交易成本增高,信息流通不对称,契约遭到破坏,创新环境也就无从谈起。”

佳都集团董事长刘伟代表直言,创新驱动战略很多还停留在理念上,尚未完全落地见效。“建议政府改革现行的运营机制,搭建好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特别是建立以市场化目标为最终成果的评估机制,并从科技成果处置、使用、收益管理以及探索科技成果市场化定价等方面尽快出台具体机制。此外,还要完善法制,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利用。”

“长期以来,科技人才的创新动力得不到释放,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企业自主创新乏力,产品不能满足市场供给侧的需求,导致供给体系总体上仍是以规模化、标准化产品为主,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华南农业大学教授陈瑞爱代表建议,要尽快实现科技研发与市场需求的对接,让科技创新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品牌竞争力,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动机。“原来高校是以文章为王,以后应以成果转化为王。如果科研成果能够转化为效益,企业就会加大投入,企业构建创新平台,从而有了创新力,就能真正成为国家的科研平台。”他补充说。

所有这些,为广东标注下“创新驱动发展”排头兵的印记,也为全国各地的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改革样本。

(光明网记者 邓晖)

(责编: 郭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