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西藏高考加分“瘦身” 归国藏胞可加分
2014年高考期间,考生们在交流考试心得。摄影:杨旭
中国西藏网 讯 近日,西藏出台《关于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今年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其中,取消了5个加分项,但在2015年1月1日前获得这5个加分项资格的考生,今年仍可享受加分。此外,还有10类考生可获加分,符合条件的考生只能选1个加分项,最高能加30分。
5个加分项被取消:2015年1月1日前获得资格的仍可加5分
距今年高考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高考“时间表”和加分项目成为考生和家长关注的话题。去年底,教育部公布了《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规定取消高考加分项目内容。根据此规定,据西藏自治区教育考试院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说,从今年1月1日起,西藏将取消自治区级三好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思想品德有突出事迹、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体育特长生5个加分项目。
具体规定包括:2015年1月1日以后,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获得西藏自治区级三好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称号的考生,不再具备高考加分资格;
被认定为思想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的考生,不再具备高考加分资格,但高校可破格录取或单独考试录取;
获得全国中学生学科(数、理、化和生物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省赛区一等奖及全国决赛一、二、三等奖的考生,不再具备高考加分资格,但其相关学科特长可作为自主招生试点高校优先给予初审通过的条件;
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一、二等奖,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或国际环境科研项目奥林匹克竞赛奖项的考生,不再具备高考加分资格,但其相关特长和创新潜质可作为自主招生试点高校优先给予初审通过的条件;
获得重大国际体育比赛集体或个人项目前6名、全国性体育比赛个人项目前6名的考生,不再具备高考加分资格,可选择报考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运动训练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单独考试招生、体育专业招生。
但于2015年1月1日前在西藏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已经取得上述项目有关奖项、名次和称号的考生,在今年高考中仍享受加分,且只能享受一项加分,分值为5分。
根据《意见》规定,西藏各地(市)、各相关部门将建立健全考生加分资格审核工作责任制,并对加分考生资格信息进行公示,完善违纪举报和申诉受理机制,严肃处理资格造假考生。一经查实,对违规违纪责任人和相关责任人依法依规严肃处理;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0类考生仍可获加分:只能选1项,最高加30分
西藏自治区教育考试院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今年高考,自治区有10类考生仍可获得加分,只要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考生,就可以在高考统考成绩总分基础上加分投档。但加分项目每名考生只能享受一项,其中,烈士子女加10分;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以上或被大军区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加10分;自谋职业的退役士兵,加10分;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归国藏胞、归国藏胞子女和台湾省籍考生,加10分;边境县所属边境乡镇农牧民子女,加10分;执行汉族录取分数线的其他少数民族考生,加10分;在区内县以下基层(不含地市所在地县及乡镇基层单位)工作10年以上,现仍在县以下基层单位工作的正式教师、农牧科技人员、医务工作者或从以上岗位退休的正式职工子女,加10分;门巴族、珞巴族、僜人、夏尔巴人,加10分;进藏干部、职工在藏工作每满一年,其子女高考加1分投档,父母双方在藏工作,以工龄较长一方为准,加分最高不超过30分;获得自治区级“先进双联户”家庭中参加次年高考的考生,加10分。
西藏进入国际公认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青壮年文盲率从上世纪中叶95%以上下降至0.63%
与全国其它省区相比,西藏自治区的高等教育起步较晚,1965年才建立起第一所大学——西藏民族学院。改革开放以来,西藏高等教育迎来了大发展时期。西藏高校在校生从1978年不足5000人到2010年的30000多人,毛入学率达到23.4%,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目前,西藏已有6所高校,其中有3所本科院校和3所高职学校,2009年西藏大学成为西藏自治区首个进入“211工程”的综合型大学,由此形成了综合大学、专业院校和高职高专层次分明、优势互补、文理交融、整体提升的办学格局。全区高校现有本科专业108个、专科126个、硕士授予单位3个、硕士授予点18个。高等教育已形成了研究生教育、普通本专科教育、职业教育、远程教育、继续教育等多层次、多形式、覆盖11个学科门类的办学体系。
西藏自治区教育考试院数据显示,2014年西藏有近2万名区内考生参加高考,其中农牧民户籍考生12000多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计划为13662名。其中农牧民子女高考录取率达71%,同比增长近10个百分点。自治区教育厅副厅长杜建功说:“截至2013年底,全区各类学校1958所,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了0.63%。而西藏在上世纪中叶文盲半文盲率在95%以上。”(以上内容综合自新华社、西藏日报、中国教育报)
(责编:胡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