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50年]百姓小餐桌上的大变化

15.08.2015  16:13

  核心提示:50载,西藏奋笔疾书书写着一个个传奇;50年,西藏人从未停下行走的脚步,创造并改变着生活点滴。西藏人的餐饮结构由简单的糌粑、酥油满足供给到各种新鲜果蔬。内地产品悄然走进了西藏市场,蔬菜大棚改变了人们的餐桌文化,特色产业走向了国际舞台。


西藏百姓小餐桌上的大变化

   中国西藏网 讯  夏天,西藏人都有与亲朋好友过林卡的传统。拉萨市林周县的60岁老人朗杰带着全家18口人一起过林卡,爱人为亲朋好友准备了丰盛的餐点,果蔬、肉类达20余种。朗杰是村子里的种植能手,他家的茄子、辣椒已经运往拉萨百益超市销售。

  “小的时候只吃糌粑、喝酥油茶,从来没有听说过蔬菜,就算给我一颗莴笋我也不会吃。18岁的时候,到林芝地区当兵时第一次吃到了蔬菜。这些年交通方便了,家里餐桌上吃的菜天天都可以变换。”朗杰家的餐桌由酥油、糌粑已经丰富到各类蔬菜。

  上个世纪80年代,拉萨人常说‘菜比肉贵’,有条件的人从成都乘飞机返回拉萨都带着蔬菜。成都机场的菜市场应运而生,一大早开门营业为这些人提供新鲜蔬菜。

  拉萨市的杨女士喜欢用网络采购一些新鲜水果,通过手机下订单付款,不出5天时间,新鲜的榴莲、琵琶就到了家门口。“这些水果都是从南方空运过来的, 青藏铁路 开通了,直达航班越来越多了,我们吃果蔬也越来越方便实惠了。”杨女士说道。

  西藏和平解放前,蔬菜品种奇少,栽培面积也非常有限,仅在拉萨、日喀则等城镇附近有零星的栽培。1952年,蔬菜科技工作者在拉萨试种了45个种类的蔬菜优良品种,从而拉开了西藏蔬菜业大发展的序幕。


西藏阿里地区的普兰现代农业示范区改变了当地人吃不上蔬菜的历史 摄影:张丽娜

  “以前冬天基本吃不上菜,夏天也就是土豆、萝卜、白菜老三样。现在你看看,青椒、莴笋、苦苣……样样都能吃到了。”在海拔4000米的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尊珠桑姆正在温室里边摘西瓜边说道。2013年,普兰县从内地请专家引进大棚种植项目,仅两年时间建成了一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蔬菜从此登上了老百姓的餐桌小舞台。

  蔬菜改变了高原人的饮食结构,提高了西藏人的生活质量。蔬菜种植也改变了西藏人的生产结构,改变了一代人的观念。

  作为最早一批开始温室种植果蔬的日喀则市白朗县每年5月底都会举办一次采摘节,今年农牧民与合作社共同参与,不仅扩大了影响力还带来了丰厚的收入。“我们已经温室种植10多年,这些年白朗蔬菜产业已发展到蔬菜大棚5367座,年产蔬菜2800万公斤,蔬菜产值达8400万元的规模。”白朗县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蔬菜产业不仅成为白朗县农牧业产业中的第一大特色优势产业,白朗县也成为全区最大的高原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

  近年来,西藏蔬菜种植业发展势头迅猛,今年,西藏主要城镇蔬菜产品夏秋两季自给率将达到90%以上,冬春两季自给率将达到65%以上,将极大地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拉萨市农贸市场内,各类蔬菜应有尽有

(责编:胡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