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草原普查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至今,成效如何?
中国西藏网讯 西藏自治区作为全国天然草原面积最大的省区,草原资源丰富,类型多样。
20世纪80年代末,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由西藏国土、畜牧部门主持对全区天然草地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形成了西藏自治区第一次草原普查成果。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广袤的天然草原受利用程度、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草原的类型、分布、范围、生产力等发生了较大变化。为准确掌握西藏草地资源和生态状况,更好地为今后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草原提供科学依据,西藏自治区开展了第二次草原普查工作。
在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西藏自治区财政部门给予了大力支持,安排草原普查工作专项经费1840万元,由西藏自治区农牧厅牵头于2011年7月启动了全区第二次草原普查工作。
在10月25日召开的西藏自治区第二次草原普查成果新闻发布会上,记者了解到,本次普查采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3S技术),结合地面调查(野外调查样地2432个),建立了西藏草地本底数据库。摸清了西藏草地类型(17个草地大类、7个草地亚类、104个草地型)、面积(全区草原总面积13.23亿亩,其中可利用草原面积11.57亿亩)、生产力(年均产鲜草7790.69万吨)、天然草地载畜量(全年载畜量3213.72万个绵羊单位,平均36亩可利用草原可饲养一个绵羊单位);掌握了西藏草地退化程度及变化趋势;对西藏草地资源的等级状况进行评价;编写了《西藏草地资源与生态》书稿,编印了《西藏自治区彩色植物图谱》。
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草原普查成果将编印成书,供社会各界使用;加快西藏草地基础信息平台建设,实现行业共建共享;进一步深入研究普查成果,科学把握草原资源与生态变化趋势,切实加快草原管理的基础支撑和保障能力建设。目前,草原普查成果已开始运用于草原保护建设工作中,如:相关规划编制、草原保护政策落实等。这次草原普查对西藏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必将发挥重要作用。(中国西藏网 文/马静)
(责编: 刘莉)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