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西藏老人的“红色记忆展” 见证西藏历史变迁
2014年,查桑50岁,办理了退休手续,结束了多年教育工作的他又以另一种形式,开始讲授“历史”——26日,毛泽东诞辰121周年,查桑将自己30多年来收藏的“红色记忆”搬进了展厅,试图让“雪域”年轻一代更多地了解近代西藏的变革。
十八军入藏纪念章、上世纪50年代颁发的土地所有证、川藏公路筑路工人的日记本、大小不一材质各异的毛泽东像、汉藏双语的毛泽东语录、老式电影放映机……展厅内,所有实物都散发着历史的气息,是西藏近半世纪历史变迁的见证。
“这是我个人的记忆,也是整个西藏的记忆。”查桑说,这些记忆影响了一代西藏人,把它们展出,只是想让更多的年轻人也了解那段历史。
查桑1964年出生在西藏一个普通牧民家庭,两年后,“文化大革命”席卷中国。1973年,中国仍是“山河一片红”,9岁的查桑走进学校,学会写的第一句藏语是“毛主席语录”。
“那时我家还住在帐篷里,没法挂画像,每次去别人家里,看到墙上的毛主席像就特别羡慕。”查桑说,在那个年代,毛主席被西藏民众当佛一样供奉,自己也向往有一副毛主席画像。
1981年,中国全面改革开放,文革时期遗留下来的政治宣传物品淡出人们的视线,而查桑却将它们从大街上捡回家中,开始了“红色记忆”收藏之路。
“开始只是靠捡和找别人要,后来工作了开始买,那时一个月工资60元人民币。”查桑说,他去外地出差,不会去逛商场或者景点,只会一门心思找文革时期的物件,“我在青海找到一副用木框装裱好的毛主席像,那时还没通火车,画像很重,但我还是把它背回来了。”
至今查桑的藏品已有1万多件,家里房间、地下室甚至客厅早已堆满,“其实应该更多,上世纪90年代,我去天津西藏班任教两年,回来后发现,两万多本书和宣传画都被老鼠磕了,真是可惜。”
查桑说,他的收藏之路还在继续,不仅有过去的还有现在的,“以前的也还有很多东西没有收到,最想要的是川青藏公路通车纪念章,但一直没能找到。”
此次展出的是精选出的3000多件藏品,展厅现场,有人说“毛瓷”很珍贵,是中南海专供的,但查桑却觉得,最称心还是摆放在玻璃柜子里的各种纪念章,“有十八军进藏的、开建川青藏公路的、自治区成立的,每一枚纪念章所代表的事件对西藏来说都意义重大,而每一个事件后面都有一群伟大的人。
1987年出生的拉珍最感兴趣的是锁在玻璃柜里的川藏公路筑路工人的日记本,“他们生活一定很艰难、危险,真想看看是什么样的精神让他们挺过来的。”
洛松是查桑的同龄人,看到熟悉的“毛泽东语录”,他随口便在现场背了起来,“‘文革’时就算文盲都会背,不管现在怎么评价那个年代,那都是我们的年代。”
原标题:一位西藏老人的“红色记忆展”
(责编:冯登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