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民大附院的中山大学援藏干部掠影:“自找苦吃”的医学专家们

05.05.2017  12:06

  “我们在广州,每天要从早晨一直工作到晚上9、10点钟才下班。但初到这里时,整天坐在办公室里喝茶、吹牛,闲得没事干!”中组部第八批援藏干部、中山大学教授、现任西藏民族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兼外科主任的知名肛肠疾病专家谢尚奎,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谈起了从繁华、富饶的东南沿海来到位于陕西咸阳的西藏民族大学附属医院的感受。他认为,难于适应的不是气候、饮食问题,而是一下子从原来很忙碌,变成初来乍到时的清闲的状态。

   “作出援藏决定,只有20分钟考虑时间”

  △刘小彭教授与同事研究患者的CT图片。谢雅静摄

  与谢尚奎教授一同接受中组部派遣的还有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附属第三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刘小彭教授,以及中山大学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附属第五医院影像与核医学科副主任王颖教授。

  2016年5月30日,星期一。在下午下班前,三位教授不约而同地接到号召援藏的通知。快言快语的刘小彭教授告诉记者,医学对口援藏的任务是中组部下达的,可能是教育部最先接到通知,然后将援藏干部名额下达到中山大学,学校经过研究后当日下午通知到各个附属医院,各医院再将援藏任务分配到科室,要求当晚7时前上报援藏干部名单。

  刘小彭所在的科室符合“专业对口、高级职称、硕士生导师”条件的只有三四人,于是,在距离下班还有40分钟的时候,大家被召集起来,坐在一起讨论适合人选。当时,由于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有些同志有特殊困难,他就主动承担了任务,并在规定时间内上报了中组部备案。当他作出这个决定的时候,先是拨打爱人的电话无法接通,于是只好给岳母打了电话。在征得岳母的理解后,然后回家才给爱人作解释工作,因为他一离开,他们一岁半的儿子就要全靠爱人和岳母二人照顾了。

  谢尚奎教授的女儿正上高三,正是准备迎接高考的关键时候。孩子平时没有住校,早晚都要接送。沉稳的谢教授说:“当我得知援藏任务时,只有20多分钟的考虑时间,而且手头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他也知道自己这一走,爱人的负担会很重,但还是很快下了决心。

  优雅文静的王颖教授说,当时医院接到的任务是要求核磁共振方面的专家,自己比较符合要求,所以就来了。她希望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西藏民大附属医院建立起比较完整的专业操作系统,更好地服务当地的百姓和病人。

   “忙碌惯了,就害怕清闲”

  △王颖教授向西藏民大附属医院影像中心医生做图片分析。陈航行摄

  接受援藏任务后,他们集中到北京接受培训。7月23日,乘坐飞机抵达位于千年古都咸阳的西藏民大附属医院,开始了为期18个月的医疗援藏工作。

  初来时,虽然气候有差异,饮食不习惯,但是有领导的关心,同事的照顾,他们很快就适应了,最让他们不习惯的反而是这里的“清闲”。

  原来,三位医学专家之前在中山大学三家附属医院均负责比较重要的科室,平时病人很多,几乎天天披星戴月地工作;同时,三位医生还有自己的科研任务,负责研究生的课程和培养,工作十分繁忙。

  来到西藏民大附属医院后,教授们发现,这里的门诊不用排队,病房的空床位很多,医生“一周的工作量还比不上广州的一天多。”刘小彭教授还开玩笑说,如果这样“清闲”下去,手术变得生疏“就会坏了自己的手艺”。

  王颖教授感叹,她在珠海中大五院时,病人做影像核磁检查需要提前十天或半月预约,而这里是机器在“等候”患者。

  “为什么这里如此清闲呢?”善于思考的谢尚奎教授认为,一个原因可能是这里患者的看病意识不强,另一个原因大概是医院的机制问题——生存压力不大,缺乏竞争意识和激励办法,医生们不愿意主动工作。

  “过去忙碌管了,突然清闲下来,反而有点害怕。而且,这与自己前来援藏的目的和任务不符合。”为了改变这种“清闲”的状态,三位教授决定主动找点儿“事儿”,自我加压,让自己的工作充实、忙碌起来。

  他们的想法得到西藏民大附属医院领导和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三人被委以重任,分别担任附属医院外科主任、副主任和影像中心主任,科室的原来负责人协助他们工作。

  “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第一步是调研。担任科室负责人后,他们经常去门诊,发现了不少问题。比如,外科门诊与病房脱节,不利于病人就医;原来的外一科、外二科业务重叠,且科室人员不足,没有进行专业细分,不利于专科化建设等。于是,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他们将门诊与病房统一管理,病区医生必须轮流去门诊;两个外科进行整合成一个病区,重组为泌尿外科、肝胆胃肠外科和骨科三个专业组,努力促进医生朝专业化方向发展。

  在他们的努力之下,医院实行了“首问负责制”。针对个别医护人员对于患者“一问三不知”的情况,谢教授提出“首问负责制”,要求每一位医护人员对待患者要像亲人一样,认真解答他们的问题,面对疑难绝不推诿,绝不允许说“不知道”。医检报告单,每天由护士直接送给住院病人,让每一位病人能够感受到医生和护士的负责精神,力求建立一个舒服、和谐的医患关系。

  面对医院设备不足、老化的现状,三位医生主动与西安、咸阳各大医院或者医疗器械生产单位联系,租借先进设备为病人做手术,想方设法替病人设计最佳的治疗方案,争取最好的治疗效果。50多岁的患者李某,出现便血症状数月,当地医院诊断为超低位直肠癌,建议切除肛门。李某转到本院,谢教授采用直肠癌根治术中的Parks术式,专门为患者设计肛门牵开器,在完整切除病灶的前提下成功保住病人的肛门。还有70多岁长期受排尿困难困扰的老干部汪某,在本院就诊被确诊为前列腺癌,刘小彭教授采用先进3D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因为是微创手术,患者在术后第二天就能下床活动,高兴得举着正在打的吊瓶到医院各处室夸奖援藏医生的功劳。

   “规范作业,医疗不能有半点马虎”

  △刘小彭教授与同事们为正上大一的藏族学生做手术。谢雅静摄

  医疗是与生命攸关的严肃科学,容不得有半点马虎。医生们平时待人非常和蔼可亲,但是到了工作岗位上却一丝不苟。

  今年4月21日早晨外科办公室例会,刘小彭副主任习惯性地早早来到医院。前一晚的值班医生照例宣读交班前的当日手术安排准备和值班记录,履行交接班手续。刘教授静静地听着,值班医生读病人报告时,他突然发问:“患者病灶是左肾还是右肾?”值班医生赶忙改口“可能是写错了”,刘教授立马变了脸色:“左和右怎么能不分清楚?”并大声地严肃指出:“对待将要手术的部位,怎能如此草率?一字之差,可是要出大事的!”他告诫每一位医生,一定要熟悉每一位患者,对患者的病情要了如指掌,时时刻刻做到心中有数。

  他们还为正上大一、因反复右腰痛而无法侧卧和活动的藏族学生四郎顿珠做“腔静脉后输尿管切断修复重建”手术。这种疾病比较罕见,患者去年经刘教授第一次诊断明确后,犹豫了很久,最近反复发作,才下决心来做手术。刘教授让手术团队认真准备,仔细研究CT影像,做好各种防范措施,即使大出血的可能性极小也要准备充足的血源。这名藏族学生的哥哥专程从西藏赶来护理,亲眼目睹了术前准备的全过程,从最初的担心变成了满意的放心。

  王颖教授是影像中心主任,为了提高医生们的业务能力,她要求科室每天早晨7:45分起开始“读片会”,即由头一天的值班医生选择典型影像进行相关病理解说,然后大家讨论,她在最后点评。一位参加工作不久的女硕士研究生,有一次影像解说得含含糊糊,平时和颜悦色的王教授一下沉下脸来,一连串的质疑、逼问,让这个女研究生的脸上挂起泪花。

  “不要小看这个读片会,它让科室每个人都有了压力,也成了我们前进的动力。”影像中心常务副主任段爱民十分钦佩地说。不仅如此,王颖教授还主动带领科室医生学习,每周以PPT形式进行业务讲述;利用自己的业务所长,带领同事开展了一系列新技术、新项目,填补了本院许多技术空白,如无创CT冠状动脉成像、低剂量肺部CT扫描技术、CT&MR三维重建技术在肿瘤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等等。

   “他们的危机感,比我们正式职工还强烈”

  △谢尚奎教授在课间与医学院学生讨论问题。谢雅静摄

  “他们已经融入到这个集体,时时刻刻关心附属医院的发展。他们的危机感,比我们的正式职工还要强烈。”附属医院汪正亮副院长谈起援藏干部们的表现,深有感触地说。

  西藏民族大学副校长兼附属医院院长袁东亚教授评价说,他们的到来弥补了医院的短板,他们的爱岗敬业和奉献精神使得医院的学科建设、平台建设和队伍发展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谢尚奎教授认为,医院水平要提升,除了引进大量的先进设备外,关键在于“人”,在于观念和机制。为了提高医生的工作积极性,他们借鉴咸阳市中心医院的做法,制订了《西藏民族大学附属医院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并于2016年底提交大学管理部门,希望引入激励机制改善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为了让更多的百姓和患者了解医院,三位专家带领同事在咸阳市定期开展义诊活动,实行免费就诊、免费咨询、免费体检等惠民活动,还多次举行医疗下乡义诊活动。他们的敬业精神被医院职工纷纷传扬。“为了让患者或家属远离核磁共振,王颖教授在科室门前的三角区绷起警戒线,事情虽小,但是足见替患者考虑得细心。”“谢教授禁止职工穿拖鞋上下班;他手把手地教我们技术,对工作真是精益求精。”

  确实,要说的事情很多。他们的到来创造了附属医院的许多第一:首例3D腹腔镜前列腺癌根治术、首例采用PCNL治疗无积水肾结石、首例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术……而医院办公室的墙壁上,患者赠送的锦旗不断地增多。

  “我们做的这些没有什么好宣传的,只是希望能够给医院留下一些带不走的东西。”这是三位教授面对记者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中国西藏网 文/陈航行 卞琳琳)

(责编: 刘莉)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