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政协委员呼吁西方告别“想象西藏”
新华社拉萨1月30日电(记者王恒涛 许万虎 黄兴)“这里既没有食人生番,也不是传说中的‘香格里拉’,西藏就是实实在在的西藏,‘想象西藏’除了阻碍对西藏的客观认知别无他益。”这是正在此间召开的西藏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不少委员的共识。
这些熟悉了解西藏的人士呼吁西方一些人士,以平和的心态,还原真实西藏,加强交流,消弭误解。
西方对西藏的“思想雕刻”由来已久,从公元前五世纪希罗多德的“黄金之国”到基督教的“约翰长老王国”,从“亚特兰蒂斯”到“世界的中心”,从“食人生番”到“香格里拉”……这些塑造和雕刻,有的是道听途说,有的是跨文化误读,有的是凭空编造,更有甚者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妙笔生花”。
对西方“想象西藏”较有研究的西藏政协委员、自治区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达瓦次仁分析,实际上西方对西藏的想象建造都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当黄金被视为硬通货时,西藏成了黄金之国,蚂蚁都可以挖出金子,金光灿灿的寺庙金顶都是黄金铸造;当基督教需要在全世界扩张时,西藏成了“约翰长老王国”,“活佛就是西方的牧师”;当殖民主义盛行需要推行自己的价值观时,西藏成了肮脏落后的“食人生番”,把头骨做成杯子;当西方面对后工业时代的精神困惑时,西藏成了全世界的精神超市和“香格里拉”;当需要扼制中国发展时,一些西方大国开始摒弃西藏是中国固有领土的立场,把中国政府帮助西藏发展进步扭曲为“灭绝文化”“破坏生态”。
西藏日喀则籍政协委员洛追次培见证了西藏新旧两重天,也对西方社会“想象西藏”有自己的认识。他说,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西方社会陷入工业时代的精神困顿之中。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在《消失的地平线》中,描绘了梦幻般美妙绝伦的人间乐土——“香格里拉”。此后,“香格里拉”成为许多人对美好生活的梦想,西藏也成为世人心目中“香格里拉”的原生地。
然而,当时的西藏正处于黑暗残酷的农奴制社会,急需文明进步。一些开明的藏族人士希望推动社会变革,带领当地人民早日找到心中真正的“香格里拉”,却被残酷镇压。和平解放时,西藏绝大多数生产资料集中在三大领主手中,农牧民一无所有;没有一所近代意义上的学校,青壮年文盲率高达95%;没有现代医疗,求神拜佛是大部分人医治疾病的主要办法,人均寿命不到36岁;没有一条正规公路,货物运输、邮件传递全靠人背畜驮;仅有一座小电站供十四世达赖及少数特权者使用。由于社会制度落后,条件艰苦,到20世纪50年代初,200多年间西藏人口一直徘徊在100多万。
洛追次培说:“黄金之国也好,香格里拉也好,西方给予西藏的除了想象,让世界对西藏认识莫衷一是之外,没有太多实际行动。”
“半个多世纪以来,西藏已经走上了一条不可逆转的文明进步之路。”西藏政协委员、拉萨师专教师焦晓青说,“西方社会攻击中国政府生态破坏、文化灭绝,唯独不看实际情况。60多年来,西藏人口增长了两倍,90%以上是藏族,何来人口灭绝?西藏的寺庙1787座,僧尼4.6万人,宗教节日频繁举行,唐卡、藏戏、民间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又何来文化灭绝?西藏的生态仍是世界上最接近原始生态的地区,又哪里存在生态破坏?不同的是西藏现在人多了,人均寿命增长了近一倍,路多了、车多了,公路由以前的没有一公里增长到7万多公里。”
针对西方“妖魔化西藏”,一些委员也有较为详尽的研究:12世纪“约翰长老王国”的消息在欧洲快速传播,西藏被演绎成东方的基督教王国。16世纪,首个进藏的西方人——葡萄牙传教士安东尼奥·德·安德莱德演绎出“藏传佛教与罗马天主教会”相似说,后引发“魔鬼挑衅罗马天主教”的争议。被西方“妖魔化”的西藏,被描述为愚昧、落后、非理性的地域而受到批判,将藏传佛教与低级迷信和偶像崇拜归为一类。
“西藏文明的意义并不存在于西方的幻想中。佛教提倡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平等对待众生、引人向善。藏传佛教同样在基督教文明主导的西方社会收获信众,包容的佛教并没有挑衅不同宗教文明。西方许多涉藏报道存在偏见,总是忽略西藏环境保护和现代化发展的内容。”西藏政协委员、第八世江措林活佛说,实际上,如今的西藏经济发展迅速,生态环境良好,文化有序传承。
达瓦次仁等委员表示,西方“想象的西藏”与现实西藏并没有多少关系。这种或好或坏的臆想,实际上是西方一部利己的心理史。西藏不应该成为西方人的“精神超市”或“虚构的蛮荒之地”,先入为主地“想象西藏”只会扰乱西藏的发展进步,并不会给西藏带来丝毫的益处。只有抹去强加给西藏的那些虚幻的“印象”,西藏才能更加客观真实地展现在世界面前。
近年来,为了让更多的国际人士了解真实的西藏,西藏政协积极发挥独特优势作用,由5位副主席率团出访亚欧多国,通过与境外藏胞、海外华侨、外国政要及民间人士等交往交流,主动介绍西藏真实情况,宣传新西藏的巨大变化。
达瓦次仁等人说,未来西藏要不断“走出去”,以西藏人讲西藏故事的方式,逐渐消除西方对西藏的误解,让身陷幻想和臆断中的人们看到一个发展进步的真实西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