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纪实 :从“漫灌”到“滴灌”
近年来,西藏以精准扶贫为核心,对扶贫对象由“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直接瞄准扶贫工作“靶心”,通过大力发展产业扶贫、深入实施“雨露计划”、积极落实专项扶贫项目等举措,不断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数据显示:按照2300元的贫困线标准,全区低收入人口由2010年的83.3万人减少到2014年底的56.6万人,累计减贫26.7万人。2014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7741元。
产业扶贫——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经济强。产业扶贫对于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贫困群众增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每天100元,一个月下来就是3000元。从去年开始在园区里干灌溉、除草的活,到现在,我已经收入3万多元了。”算着账,50多岁的尼玛脸上始终挂着笑容。
尼玛说,他家有4口人,孩子在职业技术学校上学。玛卡种植园没建立前,他到处打零工,一天30元至50元的收入,仅够贴补家用。现在在自家门口工作,既方便照顾了家里,收入也提高了不少。
尼玛通过跨县搬迁来到才纳乡,没有经济收入来源。一直以来,他苦于找不到脱贫致富的道路。最终带给尼玛新生活的是拉萨“产业扶贫”工程——拉萨净土健康产业项目。
现在尼玛自己有一亩多地,半亩种玛卡,半亩种青稞。“只要这个项目存在,我就坚信我会脱贫的。”尼玛告诉记者。
拉萨市采取“政府主导、产业引领”的做法,充分利用国家的优惠扶持政策,着力培育贫困地区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全域联动,提升了“净土健康”产业发展的档次和规模,延长了产业链,使各区域的群众尤其是贫困人口能够参与特色产业发展,在政府的主导下,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和民众广泛参与,解决了生产与市场的链接问题。
与拉萨不同,那曲地区采取“规划引领、产业支撑”的做法,立足于农牧区致贫原因复杂、产业基础薄弱的实际区情,强化科学的产业规划引领,围绕提升产业发展能力上下功夫,培养壮大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努力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阿里地区采取“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的做法,将产业作为整合资金、做大规模的重点,探索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扶贫开发机制。
扶贫开发的根本在产业,产业扶贫的出路则在市场。
为有效激发贫困地区的脱贫动力,西藏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同时,注重用市场思维和市场机制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向贫困地区流动,通过积极探索政府+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民的股份合作经营模式,鼓励支持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带动当地产业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