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西藏各族人民并肩战斗 --记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的中央媒体新闻工作者

08.05.2015  13:56

     与西藏各族人民并肩战斗

    ——记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的中央媒体新闻工作者

    记者 益西加措 常川 王杰 孙开远 刘玉璟 扎西顿珠

    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发生8.1级强震,震中距离我区日喀则市仅425公里,日喀则、山南、阿里、拉萨等多地震感强烈。

    喜马拉雅山脉在颤抖,灾情十万火急。

    地震波刚刚抵达西藏,向灾区集结的号角已然吹响。这是新闻工作者的使命在召唤,更是媒体记者的责任与担当。

    灾难面前 他们在第一时间奔赴现场

    “4·25”地震,其破坏程度在我区历史上罕见。

    面对突如其来的灾害,在西藏各族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遭受巨大灾难的关键时刻,中央媒体新闻工作者快速反应、立即行动,组织精兵强将全面投入抗震救灾宣传报道工作。

    地震发生20分钟后,新华社西藏分社便发出第一条参考报道快讯,并于当天下午3点半,迅速派出两支抢险救援报道小分队,分别紧急赶赴重灾区吉隆县和聂拉木县。

    中央电视台新闻直播间第一时间报道了西藏受地震灾害影响的消息,同时在15点档的新闻直播间与西藏站记者陈琴进行连线。此时,陈琴已经带领记者和技术人员驾驶卫星车驱车驶向日喀则,火速赶往灾区。

    17时和18时,中国新闻社西藏分社4位记者分两批连夜赶赴吉隆县吉隆镇和聂拉木县,全面展开报道工作。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西藏网等中央驻藏媒体也均在地震发生当天启动应急报道预案。

    一场没有硝烟的新闻报道战役在雪域高原悄然打响。

    道路塌方,他们扛着设备徒步前行;通讯中断,他们徒手攀爬面前最高的山峰寻找信号;灾情紧急,他们连续工作三、四十个小时不知疲倦,支撑他们的,是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是对党的新闻事业的忠诚。

    已经年届58岁的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新华社西藏分社社长张晓华,在地震发生当晚连夜带领由文字、摄像、摄影记者组成的报道小分队,顶风冒雪直奔地震灾区,就任自治区“4·25”地震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宣传组组长,协调策划、组织指挥一线新闻报道工作,不顾高寒缺氧,连续工作40个小时没有合眼,并带领记者深入灾区一线采访,发回大量有分量的现场报道,至今仍然坚守灾区,组织指挥报道。

    地震后,樟木口岸通讯、道路全部中断,面对连续不断的余震,“孤岛”樟木受灾情况怎么样、能不能挺住,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为了及时传回灾区一线的消息,新华社觉果和中央电视台陈琴等记者,负重几十公斤的设备,越过随时可能再次塌方的山体,徒步15公里连夜挺进樟木,向外界传回地震“孤岛”的第一手资料。

    山崩地裂、雪崩不断,供电停止、通讯中断……灾难触目惊心,在灾区采访之艰难超乎想象。

    即使已经53岁,新华社西藏分社高级记者觉果依然选择在第一时间奔赴灾区一线。他说:“深入新闻现场,是记者这份职业的基本要求。

    在觉果和同事徒步突入樟木镇途中,清晰可辨的山体滑坡声一次次从头顶上方传来,大大小小的石块一次次呼啸而下,重重落在他们的四周,稍有不慎,后果不堪设想。

    即使灾区远在天边,即使灾区在祖国的边境,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记者在总社、总部的集结号下,陆续赶赴西藏,驰援地震报道。

    地震发生后,中央电视台上海记者站记者盛瑾瑜主动请缨,带领团队辗转飞抵日喀则。

    27号早晨9点飞机刚刚落地,他们就接到了某陆航旅直升机即将前往灾区投放物资的消息。刚到高原的他们把高反甩在身后,一直工作到次日凌晨3点。

    从海拔0米的黄浦江畔,到3800米的雪域高原,前四天他们的睡眠时间不足10个小时,却一共播出10多条新闻片,完成9场直播连线。

    “灾情就是命令,如果你是一个普通人,你可以不去,因为没有人会怪你贪生怕死,但如果你是一个记者,那这就是你的使命,除非你选择不做一个记者。”盛瑾瑜动情地说。

    截至目前,新华社先后派出57名记者深入灾区一线采访报道,中央电视台先后派出65人前往灾区开展报道工作。

    灾情就是命令,记者的使命高于一切。

    4月25日当天,地震消息传来,让身在成都准备接受肾结石手术的新华社西藏分社摄影记者刘坤坐立不安。

    没有经过太多思量,他决定立即返藏。请战没有得到准允,刘坤并未放弃,在第三次请战的同时,他已经预定了成都直飞日喀则的机票。刘坤说,这是使命的召唤。

    4月27日下午2点40分,刚刚从成都飞抵日喀则的刘坤立即参加了直升机飞往吉隆镇实施空投计划的任务,并发回“4·25”抗震救灾报道中第一组航拍新闻图片,为后方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面对恶劣条件,中央媒体新闻工作者忠诚履行神圣职责。正是因为他们不顾危险、深入一线、忘我工作、敬业奉献,才将灾区、拉萨和北京紧紧联系在一起。

    灾害面前 他们牢记职责不辱使命

    “是记者,就必须深入灾区一线!”这是党和人民的要求,也是新闻记者的职责所在。

    在条件恶劣、危险重重的震区,中央媒体的新闻工作者把笔、镜头和话筒对准抗震救灾一线的广大干部群众,以过硬的应急能力、实战能力和高尚情怀向党和西藏各族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截至目前,中央媒体共发稿6000多条(次),图片1200余幅。

    地震灾区一线的新华社记者牢记职责、不辱使命,在艰险的灾区最前线,冒着生命危险,昼夜奋战,采写了大量高质量稿件,目前累计采发各类报道稿件近2200多条(张)。

    除了为党中央、国务院作出抗震救灾决策提供大量内参报道外,新华社还采写了一大批分量十足、具有深远影响力的通讯:《世界屋脊上,挺起不屈的脊梁——西藏抗震救灾七日记》、《樟木大转移》、《“凤凰浴火”访乃村——一个西藏边境千年古村的震后样本》、《震不垮的“幸福沟”,生生不息“帐篷村”——西藏吉隆震区临时安置点生活见闻》等稿件,对党中央、国务院对西藏地震灾区的关心关怀,西藏党政军警民全力抢险救灾,受灾群众得到妥善安置,干群休戚与共、守望相助等抗震精神,作了全面的梳理和提炼,鲜活生动地表现了受灾群众在党和政府以及各方的关心支持下,得到妥善安置,生活逐步恢复正常的场景,被国内外媒体广泛采用,部分稿件先后被300多家媒体转载。《樟木大转移》一文更得到了中宣部新闻阅批小组的高度评价。同时,独家重头报道——《李冬:“孤岛”传奇》,更是在全社会引发强烈反响。

    地震发生后,中央电视台连续投入大量时段和栏目进行报道,累计播发2600多条。其中《新闻联播》连续12天对我区抗震救灾工作进行报道,新闻频道《焦点访谈》、《共同关注》、《东方时空》、《新闻30分》、《新闻1+1》等栏目以及中文国际频道《中国新闻》,英语新闻频道都拿出大量时段和版面对抗震救灾工作进行报道。

    在震后连续三天,《新闻直播间》把上午9点到11点,下午14点到16点时段打通,通过直播连线等方式对西藏抗震救灾进行直播报道。地震发生后,央视新闻客户端、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共发布抗震救灾相关新闻近200条,阅读量超过20亿次。

    在地震发生后的72小时内,中国新闻社西藏分社记者便采写了大量稿件,许多第一手采访被各大网站和各种新闻客户端大量转载。其中《记者手记:世界之巅的空中救援路》、《西藏军区派直升机首次出境救助被困尼灾区中方员工》、《飞越中尼边境的空中“生命通道”》、《尼境内被困水电七局员工全部被直升机转出》等稿件全面呈现我区首次跨境救援的全过程,成为此次抗震救灾报道的亮点。目前,中国新闻社西藏分社共播发文字报道100余篇,图片报道近400幅,视频报道24条,发送中新网通稿和客户端推送1100篇(条)。

    与此同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西藏网等中央驻藏媒体均在重要版面开辟栏目,及时准确报道灾情信息,全景式报道了我区党政军警民齐心协力抗震救灾的实际行动和巨大成就,凝聚起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战胜灾害的强大正能量,为我区抗震救灾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灾害面前 他们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

    一篇篇饱含激情的报道,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画面,通过中央新闻媒体的报道,在第一时间源源不断送到全国观众和读者的面前,千里之外的全国人民与灾区各族人民的心紧密地连在了一起。

    地震发生以来,中央媒体新闻工作者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通过文字、镜头、电波和网络,及时准确报道灾区情况,及时准确报道灾情信息,全面充分宣传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重大举措,生动具体报道全我区党政军警民齐心协力抗震救灾的实际行动、巨大成效,传递了大爱无疆的人间真情,凝聚了战胜灾害的强大正能量,为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思想保障。

    那些激动人心的报道,那些过目难忘的照片,那些感人肺腑的镜头,在抗震救灾报道中,中央媒体新闻工作者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对党的无限忠诚、与西藏各族人民并肩战斗的铮铮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