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得不知的西藏历史之吐蕃王朝建立前的西藏(上)
很多人都憧憬去趟西藏,因为我们都听说过西藏的天很蓝,水很清,人很纯,还有那神秘的庙宇。西藏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和民俗底蕴,我们在去之前还是先简单的了解一下西藏的历史。这样就可以在路上有些谈资,让身边的小伙伴和小盆友对你无比膜拜。长话短说,切入正题。
这里先引入一句话,有人的地方就有历史(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既然是西藏的历史,我们就先来看看西藏这个地方是如何出现的人呢?接受过义务教育的诸君都应该知道,人类文明的起源基本都离不开一个自然因素,那就是河流。不错,西藏最有名河流之一就是雅鲁藏布江。
雅鲁藏布江 刘闫摄
在藏族的民间传说中,猕猴和岩魔女的结合,诞生下藏人最初的祖先,他们就生活在雅鲁藏布江边的泽当附近。而依据近年在青藏高原的考古发现以及对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分析可以认为,青藏高原的古人类最初活动的地域应在雅鲁藏布江中下游的森林地带。
说到西藏的森林,这就不得不提一下西藏的地势。其实西藏不光有一望无边的草原和荒漠,在喜马拉雅山南麓地势陡降,能与印度炎热潮湿的恒河平原相接,形成南麓和北麓的气候。喜马拉雅山脉正是一道阻隔了印度洋暖湿气流北上的一堵高墙,所以导致北边寒冷干燥,南面温暖而湿润。所以在喜马拉雅南麓地带出现森林也就不足为奇。
在电影《不见不散》中刘元(葛优饰)就曾提出了一个很“伟大”的设想。这事儿要是让印度人知道了,估计他们又该忧郁了。
随着使用火的出现以及人们在抵御猛兽和食物种类的增多,人们已经不满足在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森林地域生活,于是,他们逐步沿着河流分散,分散到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年楚河、尼洋河、雅龙河流域,并在河谷地带发展出早期的农业和驯养家畜。西藏由于大部分地区是荒漠和草原,所以畜牧业逐渐占据了农业生产的主导地位。而年均气温在10度以下导致牧草生长季节短,产草量低,所以就不得不逼迫一部分人迁徙寻找新的草场,向更大地地域扩散。
正是由于这样的长途迁徙,他们被记录在汉文古籍中,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羌人(汉文史料解释羌为西方牧羊人,其实际意义还有待研究)和西羌部落。而留在青藏高原的农业部落和游牧部落经过唐代吐蕃王朝的统一,形成了藏族。
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西藏各地陆续发现了一批古人类活动遗址,其中昌都的卡若遗址和拉萨北郊曲贡遗址的发掘具有重大意义。从出土的数以万件的农业生产生活的骨制及石制器具、谷物、动物骨骼表明4000年前的拉萨一带的农业经济已经生产。考古学家认为,卡若文化与黄河流域的马家窑、半山、马厂文化的进化水平基本相同,而且文化内涵有很大的相似性。由此可以证明,当时青藏高原的古代居民的迁徙路线已达黄河流域。
西藏博物馆展出的新石器时代出土的石制工具 刘闫摄
物以群分人以类聚,西藏的古代居民最初也是以血缘亲属关系组成各个血缘氏族,由血缘氏族组成血缘部落,并且经过漫长的母系氏族社会演变到父系氏族社会。《汉藏史集》说藏族先民最初分为塞(se)、穆(rum)、东(stong)、董(ldong)四大族系,由此四大族系繁衍出大部分的吐蕃人。藏语称姓氏为rus-pa,本意是“骨头”,亦译“骨系”就表明姓氏和血缘有密切的关系。
古代部落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口增加,氏族的迁徙由一个部落分为若干个部落,又或因通婚、结盟、战争等原因几个部落又合并为一个部落。到公元6世纪时,藏族先民的部落经过数千年的迁徙、发展和分化组合,形成大大小小的数十个部落联盟。其中分布在西藏地区的有所谓的“四十小邦”,由“四十小邦”又合并为“十二小邦”。据《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记载,十二小邦中有:“象雄”、“娘惹切喀尔”、“努布”、“娘惹香波”、“卓木南木松”、“几若江恩”、“岩波查松”、“龙木若雅松”、“雅茹玉西”、“俄玉邦噶”、“埃玉朱西”、“工布哲那”、“娘玉达松”、“达布朱西”、“琛玉古玉”、“苏毗雅松”。其中位于藏北草原直到玉树、甘孜地区的“苏毗雅松”被汉文史籍称为西羌中一大部落。
如果你脑力有限,以上几个邦落的名字记不住也没有关系,下面要提到的“悉补野”部落还是要请你记一下。因为只有这个部落不仅有比较详细的历史传说记载,也是后来建立吐蕃王朝的部落。这个部落的出现,是西藏历史的一个分界点,发生在此部落中的故事绝对“步步惊心”,剧中各种心机,各种狗血。鉴于剧情相当精彩,此处不再剧透,欲知详情,且看下期。(中国西藏网 文/刘闫 )
(责编: 郎宁 郭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