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西藏十大历史镜像和十大现代变化
新华社拉萨4月15日电题:盘点西藏十大历史镜像和十大现代变化
新华社记者张京品、索朗德吉
世界上没有什么不变的东西。西藏和平解放以来,不少历史镜像永远走进了历史,一些新的时代元素和符号慢慢走进雪域高原,世界屋脊的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世人真实感受到一个告别落后、走向现代的社会主义新西藏。
【历史镜像】20世纪50年代以前,西藏处于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统治之下,官家、贵族、寺院三位一体,牢牢控制着西藏的资源和财富,人民灾难深重,毫无自由可言。
【现代变化】经过和平解放、民主改革,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在西藏最终确立,西藏社会制度实现了向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跨越。
【亲历者说】69岁的巴桑罗布1992年进入西藏人大工作。他说:“能够参与本地区、本民族事务的管理,参与自治区重大事项的审议,我深深体会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百姓谋福利的本质。”
【历史镜像】旧西藏广大农奴和奴隶遭受着沉重的赋税、乌拉差役和高利贷的剥削,挣扎在死亡线上。拉萨、日喀则、昌都、那曲等城镇中,乞丐成群,到处可见要饭的老人、妇女和儿童。
【现代变化】2014年,西藏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359元,同比增长12.3%,连续12年实现两位数增长。随着家底日渐丰厚,越来越多的西藏农牧民过上了现代生活。
【亲历者说】拉萨市曲水县茶巴拉乡扎西家有一栋二层楼房,屋里电视机、洗衣机等电器一应俱全。他说:“真是赶上了好时候,去年我在拉日铁路沿线跑运输净赚20余万元,生活是越来越好了。”
【历史镜像】过去拉萨城区面积只有3平方公里,人口3万多人,市政设施几乎是空白,城市功能低下。
【现代变化】2014年拉萨城区面积超过62平方公里。拉萨市内高楼林立,道路纵横,服装店里品牌琳琅满目,人们在咖啡馆里品味悠闲,在电影院里欣赏大片,拉萨已成为世界屋脊上的现代化城市。
【亲历者说】66岁的洛桑贡布在老城区八廓街生活了大半辈子。他说:“过去各家都使用旱厕,街道上臭味难闻。而现在,经过多次改造,老城区铺上了干净整洁的石板路,家家户户通水通电。”
【历史镜像】在西藏历史上,变换阶级成分的可能性很小。对大多数农奴来说,他们不得不接受出生时的农奴地位。农奴主占有农奴的人身,把农奴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随意支配。
【现代变化】如今西藏干部队伍中,藏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占70.53%。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历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和人民政府主席由藏族公民担任。不少农奴的后代走上领导岗位。
【亲历者说】原西藏自治区藏医院院长占堆说:“尽管我爷爷和父亲都是当地有名的医生,但农奴的身份就像影子一样永远甩不掉。如果在旧西藏,我只能重复他们的命运,更别提管理藏医最高学府。”
【历史镜像】60多年前,西藏没有一条现代意义上的公路,只有十四世达赖喇嘛拥有一辆轿车。全西藏仅有的这辆汽车也只能在罗布林卡和布达拉宫之间约两公里的土路上派上用场。
【现代变化】目前西藏机动车保有量超过30万辆,人均机动车保有量远超全国平均水平,汽车已进入西藏寻常百姓家。此外,以青藏、拉日铁路为标志,西藏已建立了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亲历者说】2015年3月,68岁的边巴坐着火车从拉萨前往北京看望孙女。“火车上的卧铺很舒服,回来的途中,我们去了青海和甘肃的寺院朝佛,太方便了。”
【历史镜像】和平解放前,西藏90%以上的人没有自己的住房,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
【现代变化】西藏农牧民安居工程2013年年底“收官”,230万西藏农牧民圆了“新房梦”,人均住房面积增加了20%至30%。昔日低矮、阴暗、人畜混杂居住的土坯房变成了现代楼房。
【亲历者说】在拉萨市曲水县达嘎乡达嘎村村民坚参罗布家里,由政府补贴2.5万元新盖起来的安居房充满了藏式风情。他说:“以前喜欢到大街上晒太阳,现在自家小楼二楼阳台上的阳光更好。”
【历史镜像】农奴们毫无权利,即使要走进寺院、要结婚,也要征得主人的同意。如果分属于不同领主的两个农奴结了婚,所生男孩要归父亲的领主;如果是女孩,要归母亲的领主。
【现代变化】如今,自由恋爱成为越来越多藏族年轻人的选择。西藏自治区妇联的一项调查表明,现在城镇年轻人自由恋爱的约占九成;农村牧区年轻人自由恋爱成婚的约占六成。
【亲历者说】藏族小伙旦增和汉族姑娘小颖结婚已经4年,育有一个乖巧的男孩“团团”。“虽然民族不同,生活习惯也有差异,但家里人很赞成我们的结合,还说因血缘离得远宝宝会更聪明。”
【历史镜像】旧西藏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寺院垄断着教育,仅有少数僧官学校,绝大多数学生是贵族子弟,农奴和奴隶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适龄儿童入学率不到2%,青壮年文盲率高达95%。
【现代变化】2014年西藏全年教育投入资金135亿元,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达到60.85万人;小学入学率达到99.64%,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0.63%;
【亲历者说】2014年,22岁的尼珍成为一名医生。她说:“我从小学起就享受到三包、内地西藏班等优惠的教育政策,大学期间也拿到了国家资助,我感觉自己很幸运。”
【历史镜像】和平解放前,西藏只有3所设备简陋、规模很小的官办医疗机构和少量私人诊所,从医人员不足百人。人均寿命只有35.5岁。
【现代变化】2014年,西藏医疗机构达到1432个,卫生人员总数达到15531人。西藏农牧区医疗制度保持全覆盖,每年为城乡居民及在编僧尼进行免费健康体检,人均寿命提高到了67岁。
【亲历者说】拉萨当雄县公塘乡2岁的旦增培杰2014年因病住院,13000多元的医疗费,医保报销后个人只承担1900元。“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们减轻了这么多负担。”旦增培杰的母亲说。
【历史镜像】旧西藏女性被称为“吉麦”,藏语意为“生来就低下的人”。
【现代变化】目前,西藏自治区级和地级党政领导班子中女干部配备率达57.14%,县级党政领导班子中女干部配备率分别达到93.24%和91.89%,女性已成为新西藏的“半边天”。
【亲历者说】尼玛卓玛是西藏农科院农业研究所的一名研究员,育成了西藏第一个优质高产品种“藏油5号”。她说:“我是在新西藏成长起来的科技人员,也希望更多西藏的女性能够走上不同的岗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