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七本古籍普查成果书籍将问世
“西藏是藏文古籍的故乡。”专门负责古籍保护工作的自治区图书馆副馆长边巴次仁说。相关研究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存世藏文古籍总数约在百万函以上,其中约2/3收藏在西藏自治区。“我区古籍大约90%收藏在寺院,其余则保存在各大图书馆、科研机构、档案馆、博物馆中,还有部分分散在老百姓家中。”边巴次仁说,如何保护好这些古籍便成了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的工作重心。
进展
据工作人员统计,阿里地区共登记古籍2200余函,那曲地区共登记古籍近2000函,林芝地区较少,仅有200函左右,目前阿里、那曲及林芝三地已经完成普查登记工作。而拉萨、山南两地已经完成普查登记工作的90%。另外,昌都、日喀则两地在去年年末召开了古籍保护普查工作启动大会,今年将全面开展工作。
普查成果
七本书籍即将问世
就全区古籍保护工作进度而言,边巴次仁介绍,目前阿里、那曲及林芝三地已经完成普查登记工作。据工作人员统计,阿里地区共登记古籍2200余函,那曲地区共登记古籍近2000函,林芝地区较少,仅有200函左右。“普查登记是古籍保护的阶段性工作,现在正在全区范围内有序推进,比如阿里、那曲和林芝三地,已经完成了此项工作,接着将开展下一阶段工作。”边巴次仁介绍。
除已经完成阶段性普查工作的三地外,其他地区工作进展如何呢?边巴次仁介绍,目前拉萨、山南两地已经完成普查登记工作的90%。“下一步,拉萨及山南两地要对以前遗漏或普查登记不详细的收藏单位进行查缺补漏,确保进入每一处收藏单位,登记好每一函珍贵的古籍,让普查登记阶段性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边巴次仁介绍。另外,昌都、日喀则两地在去年年末召开了古籍保护普查工作启动大会,今年将全面开展工作。
同时,《西藏阿里地区古籍普查目录》、《西藏那曲地区古籍普查目录》和《雪域宝典(2)——西藏自治区入选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录》、《雪域宝典(3)——西藏阿里地区珍贵古籍图录》、《雪域宝典(4)——西藏阿里地区珍贵古籍图录》,还有两本古籍保护方面的图书,一共7本古籍普查阶段性成果书籍已经送往出版社做出版前最后的校对工作。“这七本书籍是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工作人员的工作成果,也为其他地区开展工作起到了借鉴作用,这7本书可能将于7、8月份出版问世。”边巴次仁介绍。
古籍数字化
可解决使用与保护的矛盾
《西藏古籍保护方案》明确了开展古籍原生性、再生性保护的工作任务,什么是古籍再生性保护?边巴次仁解释:“古籍再生性保护就是对古籍文献内容的二次开发和利用。目前,古籍有两种出版形式,一种是影印出版古籍,可以有效提高公众阅读、观赏性;一种是将古籍内容先录入电脑,然后再制作成线装书出版。”
“古籍与文物不同,最重要的不是观赏性,而是文献内容的利用和研究。如果长期阅读、使用古籍,难免会造成磨损,不利于保护。所以古籍的保护和使用之间一直存在着矛盾。”边巴次仁告诉记者,“实现古籍数字化是解决这种矛盾的方法之一。”据边巴次仁介绍,古籍数字化是对古籍以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下发的《古籍数字化工作手册》为制作标准,进行拍照扫描及数据标引,最终把数字化的数据以网络或电子阅览室终端上浏览的形式,让更多读者共享古籍的内容。
此外,西藏数字文化网的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完成,该网站是由西藏自治区图书馆网站和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西藏分中心网站合并后建立的。“我们会在该网站上专门为古籍保护工作开辟一个栏目。目前,该网站的大体框架已完成,后续工作正在陆续推进。”边巴次仁介绍。
古籍修复
需要很强的技术性
目前,自治区古籍保护中心已经在为建立藏文古籍修复中心做准备了。边巴次仁介绍,我区目前从事古籍普查、保护、修复的工作人员只有七八个,但全区的古籍藏量仍然是个庞大的未知数,所以培养专业人才很重要。“藏文古籍普查、整理、修复都是一项长期性、技术性强的工作,应尽早着手建设一支专业人才队伍,通过开展专业技术职称认定、在大学里开设相关专业、提高专业人才待遇等,促进藏文古籍专业人才的成长。”边巴次仁说。
“基础设施也很重要,古籍的复制、影印、扫描对设备要求很高。比如很多典籍文献的书写或刻本用的是尼赤派书法,修复中需要补写或补刻的部分就得精通尼赤派书法的人来做。”边巴次仁说,不管是古籍普查、修复,还是数字化,都是十分细致的工作,需要工作人员有足够的耐心。(赵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