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一个驻村工作队由“惑”到“获”的启示

27.11.2015  17:24

    新华社拉萨11月27日电题:扶贫帮困要让“疗效”最大化——西藏一个驻村工作队由“”到“”的启示

    新华社记者 魏圣曜

    在海拔4600多米的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八宿县郭庆乡日楚村,11月底已是寒风凛冽、滴水成冰。村委会东北侧几百米处,一座崭新的玻璃蔬菜大棚分外显眼,中国民航西藏区局的4名驻村工作队队员在大棚内满怀憧憬地告诉新华社记者:村民们很快就能吃上自己种的蔬菜了。

    不过,就在两个月前要建设蔬菜大棚时,驻村队员们还充满担忧。

    “我们曾经凭着一股子热情碰了一鼻子灰。”驻日楚村工作队队长、中国民航西藏区局昌都站办公室主任刘建军说,今年3月份他们发现,全村74户人中有13户困难户缺少大牲畜。队员们打算帮每个困难户申请几头牦牛。几经周折,昌都市扶贫办终于同意可以帮扶50头牦牛。

    兴冲冲从市里回到村里的刘建军,一提出分新牦牛给困难户的“好事”,就遭到村两委的反对,理由也很简单:不管是分牦牛还是将牦牛折现分钱,要分给全村74户人,不能只给部分人——不然容易出纠纷、闹矛盾。

    然而,扶贫部门只能协调到牦牛而无法直接给钱,分牛的事情只能作罢。所以当建设蔬菜大棚的想法提出时,队员们又开始担心能否顺利实施。

    “驻村工作队有自治区下拨的10万元‘为民办实事经费’,而一座砖混结构、双层玻璃、耐高寒的蔬菜大棚,建设费用要20余万元,不足的资金要靠工作队协调。”驻日楚村工作队队员向巴曲扎告诉记者。

    这一次,刘建军没有急于对外求助,而是先带着队员挨家挨户做村民的思想工作。村民们心里也有一本清楚的账。日楚村文书索朗加措说,冬天运到村子里的大白菜每斤能卖到4元、土豆5元、青椒6元;县里的菜价格便宜些,但去一趟县城需要4小时车程、过天险“九十九道拐”,一旦大雪封路压根没法进城。

    “两百多平方米的蔬菜大棚并不大,但足以改变这个村庄吃菜靠外运的历史,每年可为每户村民省下几百元菜钱,这可是一大笔生活开销。”刘建军说,建蔬菜大棚的想法得到全村村民的高度认可。

    一次是为困难户分牛失败,一次是蔬菜大棚顺利建设,同样是一心为民办实事,命运为何如此不同?

    “最初我们也很困惑。”向巴曲扎告诉记者,随着驻村时间久了,与村民们交往深了,他们逐渐意识到:在人均年收入3000余元、不少村民依然挣扎在贫困线上的偏远村庄,村民们更看重集体——邻里间经常互帮互助。除政府专项资金外,普通惠民资金的投入要尽可能照顾到绝大多数人。蔬菜大棚得以顺利建设,关键在于解决了村民“吃菜难”的长期难题、共同诉求。

    刘建军说,两年多来,驻村队员们的一大收获是领悟到帮扶贫困村庄的一个“实用道理”:越是条件艰苦、基础薄弱的地方,帮扶时越要尽可能考虑绝大多数人的现实诉求。只有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诉求为出发点,才能真正“对症下药”获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扶贫“疗效”也才能最大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