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冬虫夏草采挖·记者手记:关乎生计全凭眼力
对于生活在我国冬虫夏草产地的牧民来说,2015年夏天值得铭记,在30多天的虫草采挖季里,牧民们经历身体、精神的双重考验。
挖虫草:比的是眼力
7月初的杂多县阿多乡依然需要穿棉衣,在定位仪显示海拔4626米的加村西尼山的草坡上,藏族牧民尼玛迦在杂草中一遍遍翻着。全国60%以上的冬虫夏草产自青海,而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则因出产青海最优质、个头最大的冬虫夏草而出名。
“上午的光线不刺眼,最适合找虫草,找的时候要逆着光斜卧在草山上,眼睛要看得又快又准,看慢了一天找不上几根,看不双浪费体力。”尼玛迦一边快速用眼睛在草皮上“扫描”一边对记者说。
正说话间,尼玛迦大声呼喊起来,只见杂草中,一根矗立在土中、类似牙签的棕褐色冬虫夏草的子座出现在视野中,尼玛迦将片状斧头在子座前两公分处用力扣入土中,再轻轻上抬,一根包裹着大量新鲜泥土的冬虫夏草被挖了出来,尼玛迦随后又将挖出来的泥土小心回填。
“挖虫草是一场眼力大比拼,眼力不好的,即使虫草子座就在眼前,也被当成杂草混淆了。一个牧民家庭中,眼力最好的都是收入主力。”尼玛迦说。
在100公里外的杂多县苏鲁乡,39岁的班贡领着一家8口与同伴们,浩浩荡荡地从驻扎了33天的草山下来准备回家。“我爸爸挖了900根,我挖了840根。”班贡15岁的儿子仁次扎西自豪地说。
为了挖虫草,班贡的妻子雍吉从4月底就开始蒸馍烙饼,最终为全家准备了400多斤干粮。记者看到,经过一个月的艰苦采挖,班贡一行人个个面容黢黑,没吃完的大饼已开始发霉。
记者在草山上蹲守到第二天,因高寒缺氧已是头重脚轻、两眼冒金星。而牧民们需要在高海拔的恶劣自然条件下熬过30多天。
班贡的同伴告诉记者,自己家已经没有人放牧了,虫草就是全家的“活命草”,为了活得好点,人们宁愿吃苦受累,冒着野狼、黑熊出没和自然气候危险,在草山上拼命寻找。
在杂多县城主干道,许多牧民将自己辛苦采挖一个月的成果拿到集市上寻找买家。按照当地的传统规矩,每个摊位上的成交价格不能让别人知道,摊主宫保加吉看到有买主前来询价,便拿起一个编织袋,二人心领神会,两只手在编织袋里一来二去了几下,宫保加吉露出满意的笑容。
“一年就为这一天,赚钱嘛,都要付出辛苦的。”宫保加吉说。
采挖季禁止外来人员进入
记者看到,在玉树州通往杂多县的路上,一道道关卡将外来人员和车辆层层拦住,一辆外地牌照的车试图强行冲关,轮胎瞬间被铺在地上的绳子卷住。
说明来意,关卡负责人将记者车上人员携带的物品仔细查看后,才下令放行。
杂多县苏鲁乡多晓村司法员松丁说:“往年杂多县因虫草采挖引发的冲突太多了,周边县上甚至外省的人一到5、6月份,都会涌进杂多,有些外来人员甚至把车开到草山上,挖虫草方式很野蛮,草山破坏得很严重。”
5年前,为了遏制野蛮采挖和草山纠纷,杂多县不再允许外来人员在采挖季进入草山,本县人员凭借身份证才能进入采挖。如此一来,纠纷和破坏迅速得到遏制。
“每到5、6月份,所有基层干部都要赶来维护虫草采挖秩序,对于当地牧民来说,挖虫草关乎着一年的生计,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松丁说。
原标题:(关注冬虫夏草采挖之一)记者手记:青藏高原上的冬虫夏草采挖“战役”
(责编: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