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文文献资源数据中心成立侧记

23.08.2017  11:11

  中国西藏网讯 如果你对藏学界有一定的了解和关注,那么一定会注意到,8月份有件大事发生。8月21日,藏文文献资源数据中心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据了解,该数据中心是经中央统战部批准、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成立的藏文文献资源信息收集和存储中心,旨在在文化强国战略指引下,为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服务,更好地保护和发展藏族文化,为科学研究提供信息资源,逐步发展成为我国最大、最权威的藏文文献资源数据中心。

图为中央西藏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斯塔、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党组书记安七一共同为藏文文献资源数据中心揭牌,摄影:姚浩然。

  那么,藏文文献资源数据中心的成立有何深意?听小编为你一一解读。

  首先,藏文文献资源数据中心的成立,体现了对藏语言文字的充分重视。

  新中国成立以来,藏语文作为西藏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央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效保护下,被广泛学习、普遍使用,并得到了巨大发展。中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均明确规定,保障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

  本次成立的藏文文献资源数据中心依托藏研中心图书资料馆图书资料存储和查询系统,建立模拟数据库,存储和保护藏文文献资源数据,逐步建立健全现代化的、高水平的藏文文献资源数据的存储、保护、查询和使用系统,这与党和国家长期以来对藏语言文字发展的关心和支持是一脉相承的。

  图为藏文文献资源数据中心成立仪式上展出的藏文古籍,摄影:姚浩然。

  其次,藏文文献资源数据中心的成立,体现了对于弘扬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视。

  藏文文献浩如烟海,内容丰富,具有极高的学术文化价值,是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党组书记安七一在数据中心成立大会上的讲话所说,藏文文献是藏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对于深层次的挖掘、整理、解读、传承藏文化有着重要意义。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藏文文献资源的收集整理与开发利用工作,不断加大藏文文献资源的保护力度。

  据了解,藏文文献资源数据中心的成立是继《中华大藏经》(对勘本)、《中华大典——藏文卷》等重大文化工程后的又一重大项目,标志着我国藏文文献搜集、整理、应用和研究工作进入全新的阶段,将为保护和发展藏族文化、开展科学研究提供前所未有的快速、便捷、高质量的服务。

  图为藏文文献资源数据中心成立仪式上展出的藏文古籍,摄影:姚浩然。

  最后,藏文文献资源数据中心的成立,体现了对于抢救珍贵藏文文献的重视。

  据了解,藏文文献资源数据中心首阶段任务主要是收集藏文古籍文献资源。目前,数据中心已经收集到北京地区的藏研中心、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故宫博物院、民族文化宫等单位所藏藏文古籍文献和西藏自治区的布达拉宫、罗布林卡收藏的部分古籍,以及来自青海、甘肃、四川藏区的藏文古籍文献资料,共计40000余函(部)。

  据介绍,此次西藏收集到第一批藏文古籍文献资料近十万种,其中对布达拉宫和罗布林卡的部分古籍目录整理工作在历史上尚属首次。目录中涵盖的内容涉及宗教历史、传记、文法、文学、医药、天文历算等诸多领域,均为《大藏经》类文献内容里所没有著录的资料,其中还有些是被认为是早已失传的噶当派、噶举派、希解派等早期孤本文献资料。

  此外,本次在四川搜集到的德格印经院藏文古籍资料也十分重要,收录了该印经院全套文献共计800多函、26万余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版本价值和学术价值,其中大部分文献尚未正式出版。这充分证明了发掘、抢救珍贵文献的刻不容缓。

  与会的藏学专家们表示,保护古籍文献不仅是保护其物质形态,也是为了其内容得到最大利用,直接查阅的使用方法既妨碍了原件的广泛利用,也影响其保存寿命。而藏文文献数据中心的成立将有助于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既解决了古籍文献重藏轻用的矛盾,也使古籍文献能够世代延续。数字化已经成为藏文文献整理研究的必然趋势。

  图为藏文文献资源数据中心成立仪式上展出的藏文古籍,摄影:姚浩然。

  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曾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说,“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同年7月,西藏大学藏文古籍研究所成立,这是中国第一个公立藏文古籍研究所,专门从事藏文古籍的抢救整理、保护利用和研究开发等工作。此次数据中心的成立也正是响应这一号召的重要举措。

  藏文文献资源数据中心的成立只是藏文文献保护利用的第一步。据安七一介绍,在中国传世文献中,藏文文献资源门类众多、数量巨大。据不完全统计,全中国藏文古籍文献的藏量约在两百万函左右,这不仅是藏学研究的战略资源和宝贵财富,更是国家的战略资源,事关藏文化的研究与发展,事关民族团结和文化传承,事关国家的核心利益。

  安七一表示,未来将进一步整合资源,充分发挥学术优势,组织专业队伍,凝聚各方力量,积极开展藏文文献的收集、整理、编纂、研究开发利用工作;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做好录入、采集、归档等工作,逐步建立健全存储、保护、查询和使用系统。在收集整理藏文古籍文献资源的基础上,还将继续收集整理近现代藏文文献资源,不断充实和丰富藏文文献资源,努力成为中国最大、世界一流的权威的藏文文献资源数据中心。

  想想还真是很期待呢。

   小科普:什么是“函”?

  简单来说,“函”和“册”“部”等量词类似,都是计算书籍文献的量词。由于藏文古籍版本受古印度贝叶经装帧形式的影响,多为木刻板印刷、不加装订的长条散页,一张称为一“叶”,梵夹装是古藏文书籍的主要装帧形式。

  据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和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共同主办的《文津流觞》第三期刊载的《国家图书馆藏藏文古籍》一文介绍,藏文古籍传统的保存方法一般采用方布包包裹,称为帙,藏语叫“波笛”(Po-ti),有的在其外面再用两块木版上下相夹,称为荚,藏语叫“雷帕姆”(glegs-bam)。

  为了方便使用,国家图书馆对绝大部分古籍分别做了硬纸壳蓝布面的书套装入,原则上是每帙一个书套,若一帙多至500叶以上的,则分装两个书套,以便保管和取阅。将书放入书套内,统称其为一“函”,藏语称“突布笛”(thum-ti)。(中国西藏网 文/苏文彦)

图为2013年6月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热地(中)、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右二)等在西藏萨迦寺流失海外经书移交仪式上翻阅一函明朝珍贵古籍——《大藏经·甘珠尔》泥金写本。(图片来源:中新社)

(责编: 王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