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鲁藏布大峡谷生物影像调查:时隔30年再次发现南峰锦蛇
2010年10月和2011年6月,西藏生物影像调查(TBIS)在雅鲁藏布大峡谷旅游区分别进行了两次为期20天的野外调查,还用人类学调查方法进行了10个村庄的人文本底调查。TBIS创始人罗浩介绍,调查成果不仅反映出调查区域生物多样性的丰富,还反映出科学本底工作的匮乏;从另一方面看,也突显了该活动的重要意义——通过调查用影像记录了一个生动鲜活、丰富多彩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对大峡谷的科研、保护、宣传、合理开发利用,提供重要基础材料,并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鸟类
记录到一级保护动物3种
记者了解到,这次考查记录到的117种鸟类当中,国家I级保护动物有3种,分别为棕尾虹雉Lophophorus impejanus、胡兀鹫Gypaetus barbatus、金雕Aquila chrysaetos;还记录到了血雉Ithaginis cruentus、藏马鸡Crossoptilon harmani等8种国家II级保护动物。
“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处两大主要生物区系交汇处,鸟类生物多样性非常高,调查中既有青藏高原及喜马拉雅山特有物种,例如大草鹛Babax waddelli,也有代表低海拔热带区的火尾太阳鸟Aethopyga ignicauda。”罗浩说,鸟类考查成果中,最具重要性的就是拍到黄腰响蜜鴷Yellow-rumped Honeyguide,这是国内首次拍摄到该鸟类的清晰图片和视频。
哺乳类
发现亚洲野猫新分布区
“两次调查中,我们直接目击或拍摄记录到哺乳类18种,分属于6目10科17属。通过访问调查和皮张调查,加上直接目击记录,我们在调查区域能确定有分布的兽类一共有38种。”罗浩介绍。
在哺乳类中,最显著的成果要数发现亚洲野猫新分布区或可能新亚种。“在雅鲁藏布江北岸的欧娘村,我们使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到一种小型猫科动物。考查结束后,我们将照片发给猫科动物专家,来自IUCN(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两位国外猫科专家一致认为这是野生亚洲野猫Felis silvestris。这只动物的拍摄地点离目前科学家所知的亚洲野猫分布区非常远,因而判断它很可能是一种科学界未知的亚洲野猫新亚种。最终的判断需要进行 DNA分析和进一步研究。如果属实,这将是我国近年来猫科动物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新发现。”
两栖爬行类
时隔近30年再次发现南峰锦蛇
调查中直接记录到的两爬种类有8种,分属3目7科7属。由于考查地点在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上段,平均海拔2900米,属干热河谷气候,植物类群单一,所以两爬种类和数量较少。
拉萨岩蜥Laudakin sacra是这一带的优势物种,两岸石砾及人工铺垫的路基石缝是其最好的栖息繁殖场所。而调查范围内,只有直白村这种避风又有南迦巴瓦峰雪水保持湿度的地点适合蛙类生活,主要以高山倭蛙Nanorana parkeri种群为主。其次还发现有刺胸齿突蟾Scutiger mammatus离开水的亚成体。
本次调查在海拔2900米直白村附近发现了南峰锦蛇Elaphe hodgsoni,此蛇只在1982年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李胜全在东久扎曲(位于南迦巴瓦峰北坡,雅鲁藏布江大拐弯顶端与帕隆藏布的交汇处,该地属亚热带植物景观,海拔2100米)采到国内唯一的1号雄性标本,之后尚未有科学记录。
昆虫类
拍到300余种昆虫影像资料
大多数人的关注及考查重点都在雅鲁藏布江下游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对本次考查范围内的昆虫没有太多涉及。本次考查中拍到了300至400种昆虫影像资料。目前初步鉴定,整理出昆虫总纲2纲13目53科127种。
在这些资料中,包括很多本地区特有物种,如华双尾虫Sinocampa等,此外也拍摄到一些奇特的物种,如像蜂一样迅速飞行的蜂天牛Necydalis、缺少后翅生活在将近4000米高山上的尼拉短鞘萤叶甲Geinella nila和头部长有长鬃毛的巨额毛实蝇Cornutrypeta等。
而调查中发现的墨脱缺翅虫Zorotypus medoensis,是国内首次拍摄到这种濒危罕见昆虫的生态照片和视频。缺翅虫是一类非常原始且稀有的昆虫,也是人类了解最少的昆虫类群之一。本次的发现地点在雅鲁藏布江北岸,而非以往发现的南岸,这不仅为墨脱缺翅虫增加了新的分布地点,对研究缺翅虫的扩散也提供了强有力证据,为这一濒危物种的科学研究和保护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此外,本次调查还记录到开花或结果的植物295种(含蕨类及未见花果的重要木本植物),分属于63科167属。
原标题:雅鲁藏布大峡谷生物影像调查:40天记录850多种野生生物
(责编:翟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