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中国正在成为全球科研领跑者
据英媒消息称,从世界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实验,到大范围推广最新医学进展;从幽深的海洋到遥远的太空,一步步推进探索的极限,中国科学研究正在展示出万丈雄心。
据英国广播公司网站5月23日报道,回望几十年前,在全球科学排名榜上,中国几乎是榜上无名。而现在,根据科研投资和发表的学术论文总数来评估,中国仅次于美国。
报道称,尽管突飞猛进,中国依然面临挑战。下面这五大重要科研项目,既彰显中国的实力,也揭示中国的弱点。或许有助理解这样一个问题:中国是否能成为全球科研领域的领跑者。
“天眼”看太空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射电天文技术实验室主任、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工程副经理彭勃说:“在天文学领域,我们远远落后于世界领先国家。过去我们只能出国,使用外国的望远镜。我觉得到时候了,我们要在中国建造自己的东西。”
报道称,FAST位于中国西南部的贵州省,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研究人员希望这个新射电望远镜能接收到来自宇宙深处的无线电波。
FAST能将中性氢观测延伸至宇宙边缘,重现宇宙早期图像。它还将加入寻找外星生命的行动。
科学家花费近10年时间进行搜寻和论证研判,才找到了适合容纳FAST的天然大坑。但其工程建设周期却是创纪录地短,也就5年多,现已进入收尾阶段。
FAST这类项目是中国科学振兴的强有力象征。2014年,中国的研发投入超过欧盟,预计2020年将超过美国。
《自然》杂志最近一份报告显示,就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而言,中国现在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责编:贾雯帆
动物器官移植手术。资料图
动物器官移植
报道称,在广东的一个养猪场,一群猪在圈内挤来挤去。猪肉产业在中国是大宗生意,广东这个养猪场有数千头生猪。不过现在,猪身上的部位最终可不都是要上餐桌的。屠宰后,一些猪的角膜将被摘除保存,用于移植进人眼。
中国盲人约占世界盲人总数的五分之一。中山大学眼科中心的袁进教授说,角膜疾病是重要的致盲眼病之一。
去年,中国政府批准由猪角膜生产的生物工程角膜上市。
报道称,动物器官移植给人类只是中国涉及争议医疗科研领域之一。干细胞研究、克隆技术、基因改造也在国际科学界掀起波澜。
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刘珺说:“我认为,有些人的观点是,中国处在科研前沿,因此对研发最新技术有很大的雄心和胃口。”
责编:贾雯帆
大亚湾中微子项目的实验大厅(英国广播公司网站)
寻找“奇异粒子”
在中国南部的大亚湾地下,科学家正在研究的是宇宙中最为奇异的粒子:中微子。
报道称,中微子产生于核反应,是组成自然界的最基本的粒子之一。大亚湾的实验在全世界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地方正在展开,也许会帮助科学家理解中微子的奇异特性。在大亚湾,科学家观测的是产生自附近一家核电站的中微子。
这里安装有一系列巨大的粒子探测器,可以监测到中微子与其他粒子的罕见对撞。
大亚湾中微子项目的研究工作非常成功,去年获颁国际知名的科学大奖“突破奖”。考虑到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向这一领域的研究进行投入,取得如此进步令人刮目相看。
主持中微子项目的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长王贻芳说:“现在我们开始见到成果了。”
报道称,和中国许多科学家一样,王贻芳也曾在国外工作。以前,离开中国的科学家很少回国,但现在人才外流之势出现逆转。
王贻芳说:“随着政府投入越来越多、机会越来越多,将来回来的人还会更多。”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曹俊说:“在中国,目前真是科学家的好时光。”
责编:贾雯帆
“玉兔号”月球车。 资料照片
飞向浩瀚太空
在北京的办公室内,中国科学家吴伟仁转了转一个巨大的月球仪。他是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2013年,中国将探测器送上月球,这是时隔近40年后人类第一次进行月球探索。
吴伟仁自豪地指了指月球仪上“玉兔”月球车登陆、标有中国国旗的地方。他介绍了中国探索太空的新项目,包括月球探索。
中国计划发射航天器前往月球,搜集岩石样本带回地球,同时还计划在2018年探访月球的背面。
中国还把目光瞄准了火星。不久前,中国宣布计划于2020年前后发射火星探测器。
吴伟仁说:“进入轨道、环绕探测、部署探测器,我们将一气呵成。”
报道称,对中国来说,载人探索也是一个重点。中国将于今年发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今后还将加大规模。这表明,中国决心不让任何困难成为拦路虎。中国在太空探索领域的快速进步和中国在其他许多科学领域的突飞猛进交相呼应。
今年三月的全国人大会议上,中国宣布了“十三五”规划。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数十次提到“创新”一词。
下一阶段,中国希望经济发展从以制造业为主导转向以创新产业为主导。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已出现放缓迹象,但政府将研发投入放在未来计划的中心地位。到2020年,中国希望科技研发投入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2.5%。
很明显,中国处于一个转折点。中国的科学革命下一步将走向何方,中国是否能完成向世界科学强国的转型,全世界拭目以待。
(责编: 吴建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