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选举之“拍案惊奇”
2016年美国共和、民主两党预选将在6月14日落幕,如无重大意外,在7月中下旬先后召开的两党全国代表大会上,纽约房地产大亨唐纳德·特朗普和前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将获得本党总统候选人提名。普遍认为,2016年是美国政治史上“一个不同寻常的选举年”,选举进程“不断制造惊奇”,暴露出美国社会的深层问题。
第一桩“惊奇”是,愤怒成为美国大选年的突出基调。美国草根民众跨越党派界限,反“建制派”、反金钱政治、反既得利益者、抗议收入不平等和贫富差距扩大。特朗普从右,桑德斯往左,都紧紧把握这一社会情绪,成功“接通地气”进行竞选造势。而希拉里则因骨灰级的“华盛顿政治圈内人”形象陷入被动,加上诚信度因“邮件门”跌入低谷,政治判断力因利比亚战争和班加西事件备受质疑,又缺乏激发年轻选民热情和憧憬的能力,竞选之路远比预想坎坷。如果不是准备充分、资金雄厚,加上民主党建制派全力支持,很难说她能否走到现在。
第二桩“惊奇”是,21世纪的美国社会土壤里,民粹主义、孤立主义思潮的涌动如此强劲。特朗普用直接粗鲁的语言,挑衅并颠覆以反对一切歧视为主旨的“政治正确性”,大打排外牌、憎恨牌、恐惧牌,反移民、反全球化,宣称要推倒美国与他国贸易协议重新谈判,遭遇美国和西方主流精英的猛烈批评,却帮助他选情一路高奏凯歌。他的“改变牌”和希拉里的“守成牌",不是普通的改变或延续美国现行政策之争,而正如希拉里在其外交政策演讲中所指出,代表着对美国未来前行道路和介入国际事务方式的不同选择。
第三桩“惊奇”是,被称为“消极选战”的负面竞选宣传大行其道,刻薄的人身攻击而不是严肃竞选主张成为竞选利器,夺走了多数选民的注意力,使预选在很大程度上被娱乐化。共和党预选中,特朗普依仗多年担任脱口秀主持人练就的毒舌功夫过关斩将;眼下,他和希拉里在反复攻击对方的性情秉性“不适合当总统”。普遍预测,随着大选进程推进,以人格攻击为主的“消极选战”将变本加厉。
第四桩“惊奇”是,希拉里和特朗普虽然赢得本党总统候选人提名所需票数,但多场民调和分析人士却指出,他们没有赢得人心。大量选民称,他们将为了反对而投票——支持其中一方,只是为了阻止另一方入主白宫。有选举专家指出,美国选民对两党总统候选人同时持有负面看法,这是少见的。2016年大选,行将成为美国现代选举史上两个“最不受欢迎者的对决”,“这是一个深层的、历史性的和非同寻常的现实”。
不过,希拉里打破了对美国女性来说“那块最高、最硬的玻璃天花板”,特朗普打破了华盛顿精英共同认可的各种政治规则,桑德斯靠人均27美元的小额捐赠将预选进行到底。他们的故事从特定角度都曾看似不可能,最终却证明:一切皆有可能。
很大程度上,美国大选是美国民众关于国家前行方向四年一度的大辩论,也是美国社会问题、政治生态、忧患关切、利益冲突、思潮沉浮的大曝光,进而也成为世界各国观察和评估这个世界上最强大国家在未来四年乃至更长时间里的内政外交风向,以调整对美策略和对美关系的重要窗口。
从全球角度看,美国这一“不同寻常大选年”所反映出的深刻变迁,在很多方面,又与以信息化网络化为推手的新世纪全球化进程,以及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动荡存在密切关联、互动和呼应。
当2月1日美国两党预选在艾奥瓦州开锣之际,英国《经济学人》周刊发表题为《争吵开始》的文章说,“这是世界上最大的选举之争,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展望下一阶段美国大选,或许可以套用一句:争吵升级。这也体现了美国政治的“无奈”。
(责编: 郭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