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中求进”,西藏怎么做?
中国西藏网讯 12月14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新常态”、“供给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亮点频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等表述更是引发了社会高度关注。
地处西南边陲的西藏自治区,经济情况发展有自身的特点:西藏GDP已经连续20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西藏的工业企业没有内地那么多,过剩产能的问题并不突出;西藏房地产市场远不如内地一二线城市那么引人注目。那么,结合种种特殊情况,西藏应该如何因地制宜,理解落实会议精神?中国西藏网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所的三位专家。
对于西藏近年来领先全国的GDP增速,社会经济所博士杨涛认为,西藏怎么贯彻落实中央的基调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他认为从全国形势来讲,“稳中求进”是必须的,但对西藏来讲,也不能人为地限制,不让西藏经济增长这么快,而是要在“快”中注重“稳”。
社会经济所博士杨涛
在他看来,西藏要“稳”,首先发展环境必须要稳。西藏作为边疆地区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成果的分享必须要在各个民族之间求得一种平衡,这样才能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同时精准扶贫和建设全面小康工作也一定要到位扎实,毕竟发展的目的还是为了人。“稳”,尤其体现在人心的稳定,西藏要落实中央的很多基本政策,就必须要扎实推进扶贫工作,加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工作力度。
此外,西藏的产业结构调整要做到准确,要发挥西藏自身优势,发展比较有西藏特色、能吸引老百姓就业和增收、保护和传承西藏文化的产业,让更多老百姓分享到发展的成果,例如唐卡等民族手工业、藏医药以及能够解决大量人口就业的旅游业。
杨涛认为,西藏还应该注重发展动力的调整和更新。西藏的社会从封建农奴制很快地过渡到了现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因此在很多制度上有改革空间,有制度红利。要挖掘一下制度创新方面的潜力,降低制度性的交易成本,深化改革,寻找新的发展动力。
深化改革,制度创新,对西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西藏各级政府应该如何助力今后发展?首先,西藏要贯彻中央“长期建藏”的精神,脚踏实地。副研究员格桑卓玛说,西藏确实很特殊,它的发展情况会随着社会的进步慢慢提高,但需要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很多问题不是一时半会儿能解决的,这就是为什么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了“长期建藏”,这也就对当地政府在政策的连续性和精准方面提出了要求,“必须要有长期做好一件事情、长期投入一个产业的思想准备,同时要因地制宜,切合实际”。
副研究员格桑卓玛
格桑卓玛认为,这两年西藏的内生发展能力是在不断增强的,现在需要的可能是稳定良好的环境,以及政府要能提供相应服务。西藏的社会发育水平比较低,市场规模比较小,从封建农奴制一下子跨越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建立制度,如何结合西藏实际真正发挥市场的调节和配置资源的作用,都是应该思考的问题。
这正切合了李克强总理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提到的“五个结合”:政府作用与市场作用、借助外力与激发内力、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开发建设与生态保护更好结合起来。
李健博士认为:“要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要划清楚,哪一块是政府发力,哪一块是应该市场发力”,“要发挥市场的力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政府要把环境营造好,把制度、交易、社会的成本都降下来”,强调更多地发挥市场在西藏整个发展中的力量和作用。
李健博士
李健博士说:“我们在理解中央经济工作会,理解供给侧改革的时候,谈的比较多的是供给侧、结构性。实际上这个政策理念最核心的落脚点是改革,供给侧、结构性只是定语,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到改革上。西藏要发展,最重要的就是改革,现存的各种问题,不靠改革什么都动不了。所以西藏要有进一步的发展空间,要真正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本质上就是改革。”
另一方面,“如果真的能脚踏实地去做一些改革,那西藏在全国可以享受的改革红利是最大的,就看怎么改,能不能在发展稳定的前提下把改革做好。西藏的改革怎么做,就是决定西藏未来经济发展好坏的一个核心问题。”(中国西藏网 文/苏文彦)
(责编: 郎宁 郭爽)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