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扎艺人白爱花:巧手扎出精彩世界
纸扎作为独具中国特色的民间文化,传承至今已有千余年。在代代相传中,纸扎艺术融汇吸收了多种文化形式,呈现出了厚重的人文力量。
纸扎艺人白爱花是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榆中纸扎的传承人,她从父亲白如荷手中传承来的纸扎技艺带给了观灯者太多的美好回忆。一笔蛾眉勾出笑,一张小嘴剪出神,每个人物的出神入化都在白爱花的一描一剪之间。
说到白家与纸扎艺术的结缘,要将时光回溯到1939年。那年,榆中县马坡乡白堡村年仅16岁的白如荷来到阿干镇,拜在一位远近闻名的石画匠名下当学徒。说起这位石画匠,白家后人的心里总是充满崇拜和敬仰。据说,石画匠祖上就是扎花灯图彩绘的,石家之所以能在兰州闯出名声,就是因为给肃王府扎花灯受到过褒奖,之后很多年肃王府的花灯都有石家的贡献。这门手艺经石家人一代代积累传承下来,传到白如荷师傅一代已是炉火纯青。
白如荷当时拜在石画匠门下,虽然只是个小小学徒,但因勤奋好学又天赋异禀,随后在众多学徒中逐渐脱颖而出,深得石画匠喜爱。外加石画匠家人丁单薄,老人最终选择将纸扎手艺毫无保留地传给了白如荷。而白爱花是白如荷最小的女儿,她说,当初父亲传授得相当严格,一点点儿的不合格都要推倒重来。如今,作为非遗传承人的白爱花已完全继承了父亲在这方面的才艺和智慧。
虽然,现代花灯巨大灯组的出现让一些小灯会不再有昔日光泽,但传统匠人的匠心自有其独到之处。就拿人物的扎制来说,描眉画眼只是纸扎作品的点睛之笔,其中出彩的门道还有很多。在白爱花的操作台上,上好的毛竹被整齐加工,长、宽、厚度都有严格要求,即使小小的竹节也被细细打磨,就怕扎制的过程中有突出会影响美观。和现代的纸质花灯相比,传统花灯的颜料可谓上乘,石青、石绿、朱砂等矿物质经细细研磨后才能当作颜料,即使放在外边风吹日晒也不会轻易掉色。
时至今日,让白爱花感到最风光的是1992年的榆中县元宵灯展。在那次展览中,她和父亲的扎制作品喜获大奖,栩栩如生的造型吸引了众多观众,两只手工扎制的小羊竟以假乱真引来了真羊。
白爱花说,虽然现代文明会给传统工匠带来冲击,但泛黄的画稿永远都不会辜负爱它的匠人,匠人一辈辈积攒的手稿就是一部民俗通史,值得永久珍藏。对于如何在传承中让纸扎技艺焕发新活力,白爱花表示,传承首先应该有严肃的技艺相传,不应该一味地为了讨好而去改变工艺流程,这样可能所谓的传承也就不存在了。不过传承中也应该大胆创新,这些到我儿子这辈人手中可以迸发更好的创新火花。对于我来说完整保留祖辈留下的技艺就是对非遗最好的贡献。
(责编: 王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