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木湖乡: 吃“旅游饭” 走小康道

10.07.2015  11:44

 

    图为游客在纳木错游览。记者 次旺 摄

    汽车翻过海拔5100多米的那根拉山口,圣洁的纳木错便呈现在眼前。远远望去,湖水幽蓝、圣洁、绝美。

    纳木湖乡,也被称纳木错乡,位于当雄县北部,于1960年设乡,1970年改公社,1984年复置乡。因境内著名的“天湖”纳木错而被世人所知。

    然而,没有停留,采访组的汽车一路向前,在一个似曾熟悉却又显得陌生的村庄前停了下来。

    一个村庄的转变

    几年前,记者曾来过纳木错,依稀记得所乘坐的汽车经过这个村庄。当时,柏油公路两边散落着一些低矮的泥土房子。

    可是短短的几年时间,那些泥土房子都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窗明墙白、充满藏家风情的两层建筑,一幢幢整齐地矗立在路边,商店、茶馆、餐馆一应俱全。简洁美观的太阳能路灯等距离排开,村子东侧的空旷处,各种健身器械色彩鲜艳,一个琉璃屋顶的凉亭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带着惊异,带着疑惑,记者在村里流连。

    不远处的纳木错依偎在念青唐古拉山脉脚下,静静地相拥守护着他们怀中的纳错村。

    “纳错村是个纯牧业村,以前村民的收入单纯依靠牧业,一到冬天,天气寒冷,常有牲畜冻死饿死,给村民造成不小的损失。”纳错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小扎西告诉记 者。随着西藏旅游业的发展,纳木错作为西藏的神湖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这也为紧依纳木错的纳错村带来发展契机。很多村民在从事牧业的同时,适 时地搞起了旅游。“全村共329户村民,几乎家家都与旅游有关系。大家在纳木错的扎西岛上开旅馆、餐馆,经营旅游纪念品。仅旅游这一项,年收入最多的可达 50万元左右。”小扎西说,今年大家更是早早就做好了迎接旅游高峰的准备。

    旅游业的发展给村民们带来的不只是收入的大幅度增加,还有生活环境的大改变。旅游沿线综合项目整改工程让村民们彻底告别了低矮的泥土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两层楼的水泥房,还用上了电,打起了水井,设置了绿化带,安装了体育器械。

    同样,不在旅游沿线的村民生活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活了大半辈子,我们牧民的生活从没这么舒服过呀。”纳木湖乡恰嘎村已经65岁的村民顿曾告诉记者。出生于1950年的他,是家里的第四个孩子,因家庭贫 困,姐姐很小时就被送人,至今没再见过。而他从小就跟两个哥哥在寺庙打工勉强填饱肚子,有一段时间甚至跟着母亲外出乞讨。“现在一切都改变了,不仅吃喝不 愁,住进了安居房,甚至连牲畜住的都是政府给盖的棚子。”顿曾说。

    一个家庭的奋斗

    驱车继续前行,没多久便来到纳木错湖畔。

    阳光下,波涛轻拍,银光闪闪。无论是湖边的玛尼堆、五彩经幡,还是虔诚的信徒,都给这里的一切增添了无限神韵。

    或许得益于“羊年转湖”的启示,或许依托于纳木错的绝世美景,2009年,位于纳木错扎西岛的“羊宾馆”应运而生,并发展成为目前岛上知名度最高、面积最大、床位最多、接待能力最强的一家旅游综合服务中心。

    纳木湖畔,“羊宾馆”的主人、年仅28岁的贡觉次达向记者娓娓道来。

    上世纪90年代起,来纳木错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而岛上只有寺庙经营的简易招待所。贡觉次达的母亲看到了商机,她甩掉羊鞭,带着一家5口人毅然离开心爱的牧场和牛羊,从亲戚家里借了2顶牛毛编织的帐篷,在扎西岛上安营扎寨,搞起旅游服务。

    “那时条件差,在帐篷内的地上摆上啤酒瓶,垫上纸壳,再铺上卡垫,就算‘床’了。帐篷里最多时住了8个人。”说起创业的艰辛情景,年轻的贡觉次达依然历历在目。

    然而,幸运总会降临到有准备的人头上。青藏铁路的开通,西藏旅游业发展实现“井喷”,贡觉次达家的生意越做越大。2009年,母亲大胆投资80万元,在扎西岛的乱石荒滩上盖起了占地2000多平方米、拥有39间房、156个床位的“羊宾馆”。

    随着外来游客的增多,没有文化、不会说汉语的母亲在经营过程中感到力不从心。经过再三思考,把重担移交给了念过高中的贡觉次达。

    贡觉次达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颇具经营头脑的他接手“羊宾馆”后,开始了自己经营的“三部曲”——

    第一步,提升“羊宾馆”的知名度。酒香也怕巷子深。贡觉次达通过与相关旅游网站和图书出版商联系,向外界推介“羊宾馆”。如今,在不少有关纳木错的网页 上,都有“羊宾馆”的联系电话,甚至在美国和香港出版的旅游图书上,也有“羊宾馆”的介绍和联系方式,而“驴友”写的纳木错自助游“攻略”,更是少不了 “羊宾馆”。

    第二步,扩大经营范围。按照既有当地特色又兼顾其他风味的菜馔供应思路,贡觉次达把宾馆里的厨师送到拉萨的宾馆、酒店进行培训,学习藏餐、川菜、粤菜烹饪技艺;购买了数台商务车,经营拉萨至纳木错旅游专线的客运服务。

    第三步,与相关旅游部门“联袂”。精明的贡觉次达与拉萨的平措康桑、八廓街青旅、八朗学散客接待中心等旅馆和旅行社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散客提供吃、住、行、游、购“一条龙”服务。

    科学的经营理念,让贡觉次达财运滚滚来。每到旅游旺季,每天仅接到的咨询电话都有五六十个。

    “放牧与参与旅游服务相比,收入真是没法比。过去一年数一次钱,现在在旅游旺季,天天都能收到现金。”随着收入的增多,“羊宾馆”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现在的宾馆已经有68个房间,餐厅可以同时容纳200多人就餐,旁边的大型超市也要马上开业……”贡觉次达开心地说。

    一个建设者的回忆

    坐在从纳木错返回拉萨的车上,一车子人忽然变得寂静无声。大家如同商量好一般,只静静地望着车窗外,听野鸭的呱呱鸣叫,看那最后一抹霞光将整个湖面和视线尽头的念青唐古拉山染成金黄……

    每走一段路,都会带来全新的感受,恨不能把所有美得令人感动的画面永远定格心中!

    “这座桥下面当时全是冰,只能在上面搭上棚子,从老百姓家里买来牛羊粪烧,冰化一层,铲一层。然后继续烧,化了再继续铲,如此往复,仅修建这座桥就花费了一个月的时间。”当奔驰的汽车即将到达一座桥头时,开车的宋师傅忽然开口。

    原来,宋师傅便是当年修建当雄到纳木错旅游专线的建设者之一。今日触景生情,昔日场景历历在目。

    “当时,从当雄县城到纳木错的路就像‘搓衣板’,非常差 。就是一些老师傅开车时速都不敢超过30公里,否则方向盘就握不住了。”宋师傅的几句话引起满车子人的兴趣,被“纠缠”着继续讲起来。

    “这里的天气变化无常,一会儿烈日蒸烤,一会儿又有冰雹降临,我们的衣服往往干湿交替好几次……

    而唏嘘间,最让宋师傅感动的是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大家对地面上那份绿的呵护。

    “遇到草地,我们就要对草皮进行切割、移植,然后安排专人浇水照顾,等到工程结束再将它们移回……

    车内,除了宋师傅的讲述,大家再一次恢复寂静,心里对这片草原,对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为这里发展付出心血的建设者们,充满了深深的敬意。记者 魏山 扎西班典 高玉洁 王珊 王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