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生态红线 让西藏成为世界最靓丽的生态名片

18.01.2017  11:32

  中国西藏网讯 随着西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和高效快捷,最美丽的蓝天、最圣洁的雪山、最干净的空气、最纯净的水源,成为西藏最靓丽的名片。政协委员陈琴在2017年西藏“两会”上提到,2016年10月、11月,她和同事们在拍摄央视特别节目《候鸟迁徙》黑颈鹤篇时发现,西藏黑颈鹤几个主要的栖息地和越冬地,包括那曲地区、拉萨、日喀则等地,一些湿地里的垃圾“显而易见”,连水草都难以遮掩。这些垃圾主要是矿泉水瓶、啤酒瓶、易拉罐、塑料袋、轮胎等生活垃圾,在高原根本无法降解。

  近年来,全国大范围雾霾天气也引起了西藏百姓对环境问题的广泛关注。从一些报道中可以发现,在西藏,广大农牧民群众对白色污染(塑料制品)的认识还不够,抵制白色污染的意识还不高,存在生活垃圾随意倒进江河湖泊、四处散放等破坏自然环境的现象。

高原上的垃圾 图片来自天上西藏

  陈琴说,在一些靠近江河湖畔和支流的旅游景区,垃圾处理也成为游客反映最多的问题,有的景区悬崖下面隐藏了不少垃圾,一旦有雨水下来,这些垃圾产生的细菌就会沿着雨水流进江河。一些景区路段,尽管设立了多个垃圾回收站,但因为路途遥远,人手不够,清理时间慢,垃圾只好堆放或者散落在路边。

  陈琴在提案中建议,在西藏农牧区建立一套易懂易操作的办法,通过全区建立县乡村三级垃圾处理标准,把复杂的垃圾处理变为简单的操作办法。她建议请住房城乡建设厅、环保厅、水利厅、林业厅借鉴内地相关省市的经验,设计一套适合西藏的科学标准化办法,下发到县乡村,让乡村的垃圾分类清晰明白、易操作。能就地处理的就地处理,不能就地处理的垃圾,集中定期进行清理。

  在西藏农牧区,人们大部分是逐水草而居。陈琴在平日的走访调研中发现,有的农牧区、农牧民的垃圾处理设施不足,部分湿地、支线河流和乡村道路成了垃圾倾倒地。

  陈琴建议,西藏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47处,总面积达到41.37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3.9%,居全国首位,西藏的旅游风景区众多,对于本县范围内的垃圾分类处理和生态功能保护区、旅游景区的垃圾,进行年度考核,不达标的县,在下一年度的财政资金拨付上进行处罚。目前,在杭州、宁波、绍兴、金华等市,生活垃圾分类已被纳入各部门、各城区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年度工作考核。

高原原生态自然风光    摄影:旦增

  西藏有着最蓝的天,最碧绿的水,西藏广袤辽阔的大地孕育了冰川、湿地、河流、湖泊、沼泽等多种高原奇观,西藏高原是许多河流的源头,也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和动植物提供了珍贵的自然环境。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到西藏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在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的进程中,生态环境保护和白色污染处理刻不容缓,提高农牧民和当地群众环境保护意识应提到基层工作的议事日程上来。陈琴建议把垃圾分类处理的宣传、落实、督促,纳入驻村驻寺工作和双联户考核评价体系。

  目前,西藏自治区已统筹安排50万个生态就业岗位,让农牧区的贫困群众能够吃上“生态饭”,通过生态保护工程的实施让他们脱贫致富。按照计划,在“十三五”期间通过生态补偿,西藏将解决26.2万人的脱贫问题。陈琴建议脱贫人口在享受生态补助的同时,将垃圾分类处理的职责纳入进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为保护西藏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让蓝天更蓝,水更碧绿,让我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中国西藏网 文/王淑 贾华加)

(责编: 郎宁)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