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脱贫 稳中向好:青海藏区发展步入快车道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办法》,自此,中西部22个省区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签署的“脱贫责任攻坚书”有了考核标准。若查出假扶贫,中央将约谈省级负责人!确保扶真贫,真扶贫。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扶贫开发工作,提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精准扶贫”等扶贫方略。
藏区扶贫 因为特殊所以重视
人口仅580多万的青海省是中国扶贫开发任务重、难度大的省份之一,青海藏区人口约200万,主要分布在6个民族自治州,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和不利因素: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基础设施薄弱等。加快民族地区的建设步伐,繁荣民族经济,对于维护藏区稳定、增进民族团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2010年起,国务院扶贫办每年安排专项资金8000万元用于青海玉树、果洛等6个藏族自治州扶贫,并将上述地区纳入中国四省藏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中央召开的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对推进西藏和加快青海等藏区经济社会发展也作出了全面部署。
习近平总书记说,精准扶贫是为了精准脱贫。扶贫关键在于“精准”,关键在于因地制宜,但最重要的则是要实现“帮扶一方,造福一方”的最终目标,而特色产业扶贫,正在成为全省藏区脱贫致富最有效的“利器”。 如今的青海,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和援青扶贫“四位一体”的扶贫格局已经形成。
要致富 交通先行
日新月异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开了藏区跨越发展之门。
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开通运营、历时七年打通的新关角隧道开通……老百姓见证了青藏线大提速、玉树机场、德令哈机场、花土沟机场建成通航,藏区铁、路、空立体的综合交通体系逐步完善。
扶贫必扶智 培育技能型人才
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第一期培训班
据青海日报报道,“十二五”以来,针对藏区农牧民群众对教育、牲畜养殖、饲草种植知识和技术的迫切需求,青海省积极制定相应帮扶对策,整合资源,让定点扶贫工作落脚到“三区建设”、“阳光工程”等培训项目,免费对部分牧民开展技能培训。
挖长处 找短板 让“特色”说话
青海省扶贫开发局规划财务处相关负责人表示,2010年以来,政府加大对藏区政策的倾斜力度,对藏区特殊类型贫困地区实施区域特殊类型扶贫攻坚工程;同时在6个民族自治州创新实施专项扶贫工程,投资34.11亿元在993个贫困村整村推进项目中建立以发展特色产业、带动贫困群众增收的扶贫产业基地453个,直接扶持65.06万贫困人口年均增收在1000元以上,更有15个扶贫产业园区强势助推精准扶贫。玉树藏族自治州灾后重建后,引进许多民族服饰、藏式精品工贸类企业作为龙头,建成民族服饰加工和民族手工艺品加工核心基地,精美藏族服饰和民族首饰从新玉树成批生产走向成都、拉萨、昌都、那曲和尼泊尔等地,深受市场青睐。
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第一期培训班
对口援青为藏区量身定制扶贫计划
“十二五”以来,共有37个国家部委明确了支持青海藏区的政策和措施。从支持青海省和受援县两个层面,不断加大对青海省特别是藏区的支持力度。此外,援青央企近五年在青投资累计达885亿元,从“输血”到“造血”,从“拾遗补缺”到“自我发展”,为青海经济社会实现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青海省委副书记、省长郝鹏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藏区发展步入快车道,累计完成投资4380亿元,是‘十一五’的3.8倍,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项目相继建成。支持果洛加快发展,实施青甘川交界地区平安与振兴工程,玉树灾后重建目标全面实现,成为全国藏区的标志性新城。五年来,青海藏区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啃下硬骨头 仍需努力
根据青海省官方统计数字,截至2014年底,青海省藏区贫困人口已从2010年底的53.85万人减少到20.96万人,预计青海省藏区将于2018年底实现整体脱贫。
中国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减贫之路,青海省也摸索出了一套青海特色的、因地制宜的精准扶贫格局。脱贫攻坚,啃下的都是“硬骨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尚需在帮助藏族群众全面了解各项政策、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改善民生、建设旅游名省等方面作出更大努力,在依托互联网等方式加大特色产品电子商务营销力度上继续发力,让藏区特产搭乘“信息高速公路”走进千家万户,让藏族群众真真正正富裕起来,最终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做到脱贫到人,脱没脱贫要同群众一起算账,要群众认账。” (中国西藏网 文/央金)
(责编: 吴建颖 王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