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发布 中国文物有了“身份证”家底摸清

08.04.2017  08:36

  中国西藏网讯 “普查全国可移动文物共计10815万件/套。其中完成登录备案的国有可移动文物2661万件/套(实际数量6407万件)。”4月7日下午,在国家文物局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由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公布的这组数据,意味着这项历时5年的全国性普查正式发布成果。


△专家在西藏普兰县贤柏林寺认定文物(国家文物局供图)

   有啥大发现?

  据刘玉珠介绍,2012年10月至2016年12月,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基本摸清中国不可移动文物家底的基础上,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亲自提出并担任普查领导小组组长,国务院组织开展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

  普查期间,全国共投入10.7万名普查员,12.45亿元经费,调查了102万家国有单位文物收藏情况,对中国国有可移动文物藏品进行了全面登记,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可移动文物名录和藏品信息资源库。全国新发现新认定文物共计708.4149万件/套,其中,有21万件/套为国宝级文物。民间收藏的可移动文物未纳入本次普查范围。


△青海果洛州甘德县龙恩寺,普查队员和僧侣齐心协力、认真开展该寺的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国家文物局供图)

  据了解,这些增量主要来源于一些博物馆、考古所等文物单位对历史上囿于保护条件所限封箱保存的藏品及众多各行业国有单位和宗教场所通过普查认定,发现了大量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例如,故宫博物院新登录了一批重要甲骨文物;社科院考古所整理登录了超过10万件出土文物;山西省运城市青龙寺发现完整的《永乐南藏》经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在普查中认定各类文物数万件;新疆认定2万件反映生产建设兵团历史的文物。

  10年来,在国务院的统一部署领导下,我国先后完成了以不可移动文物为目标的3次全国文物普查及1次可移动文物普查,不仅基本掌握了国有文物资源数量和现状,还建立了各省级文物资源目录和文物资源地图。有效助力各级地方政府全面掌握本行政区域文物资源状况、收藏单位数量和行业分布,有利于各级政府文化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在果洛州玛沁县拉加寺,普查队员正在认真地采集信息。(国家文物局供图)

   为啥说中国文物从此有了“身份证”?

  刘玉珠说,此次普查,采集了27项收藏单位信息和15项文物基础信息,按照统一标准为每件文物赋予永久、唯一的22位数字编码,建立起文物实物、藏品档案、电子信息关联一体的"文物身份证"编码和数据管理系统,实现文物资源标准化、动态化管理。建成了国家文物资源数据库,登录文物照片5000万张,数据总量超过140TB。而且,在普查期间,制定了文物藏品登录规范,建立了10余项标准,文物定名、断代、计量、分类等15个核心内容首次实现全国一体化,全国文物大数据体系基本建成。


 △“全国可移动文物信息登录平台”截图

  在“大数据”基础上,初步建立了中国可移动文物数据社会服务和共享机制。不仅全国各地举办了普查相关展览1901个,展出文物35.7万件,还建立了“全国可移动文物信息登录平台”,逐步向社会公开已登录文物基本信息和图片,提供查询、检索等服务,目前各地向社会开放的文物资源信息达228万件,普查建立的网上共享平台已向社会开放普查文物信息40.8万件。

   为啥这次普查是中国历史上首次?

  刘玉珠介绍,这次普查创造了“三个第一”: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对可移动文物开展全国性普查、第一次以各类国有单位为主体开展全国文物资源普查、第一次充分依托信息化手段开展文物普查。

  而且,普查实现了“三个全面”。以县域为单位、网格化展开,实现了地理范围的全面覆盖;国有单位的全面参与,包括军队、中央和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所管理的一些文博单位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各国的使馆、领馆等国有单位的全面参与;文物15项核心指标的全面登记。

   中央领导怎么说?

  据新华社报道,刘延东4月7日上午在北京出席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总结电视电话会议时强调,我国是世界文物大国。文物承载文明、传承历史、维系民族精神。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物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机结合,保护传承好祖先留下的珍贵财富,使之更多惠及人民群众,为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作出新贡献。

  刘延东指出,各地方各部门要怀着对民族、对历史和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落实政府责任,统筹文物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加大文物保护力度,规划建设好遗址公园、博物馆等基础设施,健全文物登录制度,实现科学管理。要推进文物合理利用,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扩大开放共享,发挥教化育人作用,让文物活起来。要促进文物精品走出去,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接下来怎么干?

  刘玉珠表示,为充分发挥普查成果效益和作用,加强全国文物资源科学有序管理,国家文物局将重点推进各级政府落实文物资源管理和文物保护方面的责任,加强基层文物行政部门在文物管理方面的职能作用。积极支持各地改善收藏单位文物保存环境和条件,加大预防性保护和修复力度,积极争取将普查中已登录文物全部纳入保护范围。

  此外,要建立涵盖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的文物登录制度,加强文物资源管理。通过建立文物认定、采集登录标准以及信息更新完善机制等,实现文物资源统一动态管理、定期统计和发布、社会共享。

  同时,要将普查中建立的文物资源登录统一平台打造成资源开放共享的平台,持续向社会开放普查登录文物信息,提供文物基础信息和图片,实现检索、查询、统计分析等功能,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支持各收藏单位依托普查统一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开展联合研究,共同策划展览,促进大型收藏单位文物资源和展览向基层博物馆流动,鼓励各收藏单位之间开展馆际藏品交流,进一步提高文物展示利用率。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化的力量,支持社会资源参与合作,开展文物内涵挖掘和创意设计,积极探索创新文物资源共享途径。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发布新闻发布会现场。(摄影:刘莉)

  新闻发布会由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国家文物局普查工作办公室主任、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主持,国家文物局普查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司长段勇,国家文物局普查工作办公室副主任王莉参加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40余家媒体参加发布会。(中国西藏网 文/刘莉)

 

(责编: 胡英)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