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科学家研究阿尔茨海默症取得重要进展

18.12.2015  13:16

  阿尔茨海默氏症是一种无法治愈的严重病症,它会伴随着脑神经突触(或神经键)的破坏和慢性炎症,并最终导致神经细胞死亡。阿尔茨海默症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家族遗传性的,表现为三种基因突变,通常发生在40-50岁;一种是散发性的,大部分出现在65岁以后。一般认为,具有神经毒性的β-淀粉样蛋白肽(Aβ)的积累会导致淀粉样蛋白斑形成并引起神经细胞渐进性丧失和失智(痴呆)症发展等一连串病变,也是阿尔茨海默症发病机理的核心。
  近些年有确凿证据表明,遗传性和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机理有时是各不相同的。如果说毒性Aβ-淀粉样蛋白在家族遗传性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大脑中积累是由于β-淀粉样前体蛋白处理功能损坏的话,那么95%的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大脑中毒性Aβ-淀粉样蛋白积累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神经元突触(或神经键)发生病变(APP)。
   据俄罗斯科技信息网报道,俄罗斯科学院细胞和遗传学研究所专家与西伯利亚国立医科大学的同行在对阿尔茨海默症动物实验对象—巨型鼠的合作研究中发现,长期服用褪黑色素(又称松果体素)可显著减轻上述破坏作用。褪黑色素或称松果体素被认为是可阻碍遗传性阿尔茨海默症实验模型动物神经退行性病变的最具前景的中枢神经系统卫士。然而,在新西伯利亚的科学家开展褪黑色素对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症病理的影响的探索研究之前,人们关于这一问题几乎一无所知。
   新西伯利亚科学家在研究早衰巨型鼠族系时发现,三个月大小的老鼠已经出现大脑神经退行性病变,而一岁大小的老鼠则出现神经元Аβ-毒性淀粉样蛋白堆积、神经元突触缺陷、线粒体功能障碍等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神经细胞的典型病变。上述病变导致实验动物发生行为障碍和记忆逐渐丧失。
   科学家选取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12-18个月的雄性Wistar巨型鼠作为控制族系分为两组进行实验,给其中一组每天晚上喂食相当于人用剂量(每千克体重0.04毫克)的褪黑色素,而另一组不喂食褪黑色素。半年后,研究人员在评估褪黑色素对神经突触、神经元和海马神经胶质细胞状态的影响作用时发现,涉及学习和记忆功能的大脑片段首先受到损害。六个月的褪黑色素疗程大大减缓了巨鼠神经退行性病变过程:喂食了褪黑色素的实验鼠的神经突触密度及功能活性、神经元和海马神经胶质细胞(神经系统的辅助细胞)超微结构状态、炎症过程强度等主要指标都显著接近衰老速度正常的老鼠。
   不仅如此,摄入褪黑色素还对巨型鼠海马神经和前额叶皮层Аβ-毒性蛋白的积累具有抑制作用。此前对巨型鼠或Wistar鼠病理及其发展变化的研究表明,褪黑色素有助于减缓认知功能障碍的进一步发展,减轻运动机能下降和探究性活动能力焦虑。
   俄罗斯科学家的上述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松果体研究杂志》【注】上。这是该杂志首次刊登此类研究文章。该项研究还得到了“基于神经生物学过程基因网络实验研究和生物信息重建的大脑功能和病理基因标识”大科学计划的部分资助。
   据俄科院细胞和遗传学研究所分子老化机理研究室副研究员、生物科学副博士、研究文章第一署名人纳塔丽娅·斯捷凡诺娃透露,由于线粒体功能障碍被认为是当前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症多发的关键风险因素,研究小组计划对褪黑色素对线粒体功能的作用机理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巨型鼠可作为此种病理研究的独特实验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