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开在雪域高原的藏文化
每晚21时30分,星空为幕,山水为景,《文成公主》实景剧如约演出。剧场濒临拉萨河,遥对布达拉宫,这部藏文化大型史诗剧,如今已成为拉萨文化旅游的新名片。
藏北那曲,“格萨尔艺人的故乡”,近100位说唱艺人如草原上的草坚韧生长,活跃在当地,成为一道极具民族特色的风景。
在辽阔的雪域高原,藏文化如格桑花一样盛开。
村民演员
洛旦在《文成公主》的序幕中出场,随着一群男子,跳着舞步入场。很短时间,画面切换到大唐长安,开始讲述文成公主从长安远赴拉萨的3年光阴。
剧场建在位于拉萨市慈觉林村的中国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区内,距拉萨主城区约两公里。慈觉林村曾是文成公主扎营之地。25岁的洛旦住在该村的二组,这是他妻子巴桑曲珍的故乡,他们因演出《文成公主》而结缘。
洛旦的老家在拉萨堆龙德庆县,离慈觉林村大约40分钟的车程,他此前在一家银行当保安。2013年初,《文成公主》剧组招聘演员,他凭借舞蹈基本功入选,成为首批演员。在整个剧组,像洛旦这样的村民演员占了95%以上。
90后姑娘杨欢是文成公主的A角,毕业于四川传媒学院,算是《文成公主》剧组为数不多的专业演员。
剧组曾从外地招了5位姑娘,都是专业演员出身,最后只留下了两个人。杨欢告诉记者,刚来的时候会有高原反应,住在简易的板房里,剧场还是一片荒山,满是尘土。问她为什么会留下,她回答:“很辛苦才拿下了角色,就应该坚持留下来。”
多重效应
2013年8月1日,《文成公主》实景剧首演。这是通过产业化让藏文化世代流传的典型路径。
“从2012年底启动,一片荒山变成实景剧场,演员招募排练到正式演出,仅用了8个月时间。”当地官员称之为“拉萨速度”。
运营《文成公主》实景剧的是拉萨市和美布达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由域上和美集团、拉萨布达拉旅文集团、成都嘉信和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68%的投资来自民营公司。
域上和美集团董事长邱伟介绍,每场演出至少保证500人上场,最多时接近900人,一年的工资支出为3500万元。“当地村民白天自己找活干,晚上演出。”
“我现在白天在学车考驾照,打算买辆车白天跑运输,妻子在家照顾快一岁的孩子。”洛旦告诉《工人日报》记者,他演出每个月的工资有3000元,妻子饰演三公主一角,每月有2000元。
“实景剧除了能为村民增收,现在还成了拉萨的旅游文化产业新名片。”拉萨当地官员说,以前游客在拉萨白天看布达拉宫、转八廓街,晚上却没有多少文化休闲活动,《文成公主》实景剧的开演弥补了这一空缺。
《文成公主》剧组提供给记者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7月27日,累计演出358场,接待观众55万余人次,共取得2.06亿余元的票房成绩。
当然,《文成公主》对于拉萨的意义并不限于产业效应。“《文成公主》实景剧完整反映了民族团结的历史,我们有义务让这段故事得以流传。”当地官员说。
说唱艺人
在那曲地区群艺馆的舞台上,12位《格萨尔》说唱艺人站成一排。身材魁梧的格萨尔王最先开唱,然后一位接着一位,神情生动,嗓音或高亢或低沉……
《格萨尔王传》是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是藏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一直通过民间艺人口述传唱在青藏高原活态传承。2009年,《格萨尔》 说唱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于2014年授予那曲《岭·格萨尔》艺人之家的荣誉称号。
那曲地区对《格萨尔》说唱艺术的保护与传承,走了一条政府主导的道路。
那曲地区文化局官员李红伟告诉《工人日报》记者,经过全面普查,藏北那曲活跃着近100位《格萨尔》说唱艺人,经过政府部门认证过的《格萨尔》说唱挂牌艺人目前有71位,并为其建立了完整的档案库。
上世纪80年代起,西藏自治区专门成立了《格萨尔王传》抢救办公室,从民间收集相关书籍和故事,并为说唱艺人收录《格萨尔王传》。
那曲地区群艺馆馆长达瓦顿珠告诉记者,如今群艺馆参与到西藏图书馆承担的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2011年度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建设 项目《格萨尔史诗专题资源库——藏北篇》,从格萨尔精品说唱、赞歌、音乐唱腔、艺人口述史、格萨尔文化遗迹遗物和格萨尔舞蹈六大部分,建立视频、音频、图 片和文本的藏汉双语多媒体资源库。
“把现有说唱艺人的传统艺术原汁原味地传承下来,这是我们的使命。”李红伟说。(原载于《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