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历史的活页:卓克基官寨中的红色回忆

09.10.2016  14:34

  在梁思成所著的《中国建筑史》中,对于建筑的非物质含义是这样表述的:

  “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

  无论是大明宫还是圆明园,建筑的构造刻入了民族和时代的文化印记,建筑的命运则随着时代的洪流跌宕。

  从四川省宝兴县越过“鸟儿飞不过”的夹金山,就进入了藏族羌族聚居的阿坝州。而在阿坝州州府马尔康城区以东8公里处,有一座著名的藏式碉寨——卓克基土司官寨。这座被美国记者索尔兹伯里称为“东方建筑史上的一颗明珠”的建筑,不仅是藏文化建筑美学的典范,也是该地区土司制度的生动演绎。但是,真正让卓克基为外界所熟知的,是一场疲惫而艰难的到达。

  

卓克基官寨 摄影:赵钊

  1935年6月24日,中央红军翻越了梦笔山,进入了卓克基地区。梦笔山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二座大雪山,海拔4114米。雪山的天气变化无常,一会狂风大作,一会大雪夹着核桃大的冰雹劈头盖脸地砸下来。

  刚从山上下来的红军还没有缓过气,就遇到了时任国民党“游击司令”索观瀛发起的阻击。而这位索观瀛正是卓克基官寨的主人,最后一位藏族土司。

  

最后一位大土司索观瀛 翻拍:赵钊

  聊到这里,就要说一说四川地区的土司制度了。土司制度古已有之,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分封地方首领世袭官职,管理当地人的一种政治制度。四川藏区在元明清时期都设置了土司制度,虽然自明代中叶起一直推行“改土归流”,但多数土司并没有被废掉。到了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统治时期,当地政府在有条件的地区废除土司,代以全国统一的地方行政制度,但对当地有势力的土司仍加以重用,任命为游击司令、参议长、土兵营长等职位,索观瀛正是其中之一。

  关于索观瀛与长征红军的这场战斗,很多描述中都提到了这样一个情节:深夜,红六团为联络后续部队向天空发射数颗五光十色的信号弹。此时正值马尔康雨季,土司一方士兵使用的火药枪因受潮而无法使用,这些人以为红军会施“法术”,吓得惊慌弃寨,仓皇而逃。

  但当地人并不这么认为。他们深信,即使是官寨的普通士兵真的被吓到了,土司索观瀛等高级官员也不会如此无知,连信号弹也不认识。他们更偏向另一种说法:土司是故意“放水”,等于把红军迎进了自己的寨门。

  7月3日,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中央领导进驻土司官寨,并于当日在“土司议政厅”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专门讨论民族地区的有关问题,通过了《告康藏西番民众书》,号召藏族民众起来反对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军阀,成立游击队,实现民族自治。卓克基官寨也因此成为了长征史鸿篇巨著中书写“民族团结”的一个篇章。

  

卓克基官寨中红军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的土司议政厅。摄影:赵钊

  2015年,卓克基官寨被正式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马尔康开始着手卓克基土司官寨恢复性维修工程。为使恢复工程达到修旧如旧的目的,还特别邀请了卓克基16代土司索观瀛的妹妹索观涛,土司大管家、家寺主持高僧阿旺塔依,土司夫人柯玉霞等为顾问。

  如今,再访卓克基官寨,不仅可以看到记录嘉绒藏族文化和土司生活常态的厨房、经幡房、社稷房、银厅房、酿酒房、衣饰房等区域,也能一探当年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领导人入住的房间。毛泽东当年看《三国演义》的房间“蜀锦楼”依然保持原貌,足以让后人细细品味历史的余韵。(中国西藏网 文/赵钊)

  

卓克基官寨一角。 摄影:赵钊

(责编: 苏文彦)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