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穷志不穷”的榜样—记永不过时的结巴“穷棒子精神”
距离山南市泽当镇以西数公里的结巴乡,曾以西藏民主改革后成立首个“朗生互助组”而闻名。上世纪60年代,原中共西藏工委书记张经武曾这样评价:“这是一个由十一位朗生组织起来的‘穷棒子’互助组,他们给朗生的真正解放树立了榜样,指明了道路,反映了贫苦农民‘人穷志不穷’、‘硬骨头’的英雄气概和发奋图强、自力更生的雄心壮志。”
时光荏苒,半个世纪过去,人们依然怀念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依然传承着人穷志不穷的“穷棒子精神”。
自力更生的“朗生互助组”
58年前,西藏民主改革,翻身农奴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土地,但分得的农业生产资料十分有限。
“那时家里仅有一张烂桌子,一家人挤在狭小房子里,睡的是石头和土坯砌的床。”索朗多布杰的父亲曾是“朗生互助组”的一员。当时的他只有12岁,生活的艰难让他至今记忆犹新。
民主改革第二年,根据当地农民的实际情况,村里决定成立互助组。条件比较好的人很快找到了各自的互助对象,而次仁拉姆这些朗生,没有什么耕种经验,互助组都不愿意要他们。
“其他的朗生都来到我家,问怎么办?我说,别人能干的,我们为什么干不了?只要腿是自己的,我们就能走向幸福。” 于是,在次仁拉姆的鼓励和带领下,1961年3月,这个西藏第一个全部由朗生组成的互助组在乃东县桑嘎村诞生了。
互助组刚成立就遭到村里其他人的嘲笑,讥笑他们早晚都会去给其他组打下手。就在这时,时任中共西藏工委书记张经武来到结巴,他鼓励朗生互助组:“只要大家拧成一股绳,羊毛也能捆住雄狮,兔子腿短,一样可以翻过高山。”
在他的鼓舞下,次仁拉姆和互助组成员干劲十足。
当时我们起得比别人早,睡得比别人晚,不懂农活,就在别人干活的时候,偷偷地去看、去学,然后再教给互助组的其他人。
晚上还到山上牧民放牧的地方扫粪,早上再把这些肥料弄到地里去。次仁拉姆回忆道,互助组成立之初,仅有3头耕牛,农用机具也仅有两个旧犁铧、3个旧木犁架。
次仁拉姆带着大家虚心学习播种青稞的经验,率先推广使用了优良青稞品种,领着大家挖渠筑堤。一年下来,朗生互助组不仅能够自给,而且有了余粮,又用卖余粮的钱,买了更多的牲畜,每个人都配备了农具。大家铆足了劲,争取生活年年都上一层楼,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互助组。
1963年,这个最初由11户朗生组成的互助组不仅在山南,在全西藏也让人刮目相看,成为百万翻身农奴的榜样。
传承精神让日子过得更好
半个多世纪来,在当年的“穷棒子精神”的推动下,今天的结巴乡,村容村貌发生了历史巨变,全乡人均收入超过自治区平均水平,成为当地率先富裕起来的乡村,这里的村民也始终秉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穷棒子精神”,继承上一代人的精神让日子过得更好。
索朗多布杰是“穷棒子互助组”成员琼琼的儿子。如今,索朗多布杰一家的日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成了一名教师,女儿还考上了公务员。家人们还积极发展养殖业。索朗多布杰兴奋地说:“现在家里年人均收入1万多元,日子越来越好了。”
在村民的引领下,记者走进了达瓦顿珠家,他是昔日“穷棒子互助组”成员土登的小女婿,整洁漂亮的小院落是传统的藏式建筑风格,客厅里新添置的电视、音响、冰箱,给这个普通藏家增添了一股现代气息。
“我的大女儿和女婿买了货车跑运输,现在一年收入6万多元。你看我家里的家电都是新换的,日子真是越过越好了。”达瓦顿珠指着墙上岳父的老照片说:“我们家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在党的富民政策下,我和岳父两代人用辛勤汗水换来的。”
不仅是穷棒子互助组的后代,在“穷棒子互助组”精神指引下,几十年来,结巴乡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让日子过得更加幸福。
精神财富指引集体奔小康
虽已进入寒冬,但在乃东区结巴乡多若村的草莓基地里,却是温暖如春、生机勃勃,这里的大棚草莓迎来开花结果的季节。
在大棚里,村民金阿次仁正在忙着给草莓除草,在他的侍弄下,一垄垄草莓整齐有序,大小不一的草莓青果镶嵌在绿叶中,有些已经开始点缀“红妆”了。大棚内,枝蔓交错的绿叶和鲜红的草莓相映成趣,与室外一片萧瑟反差强烈。
“以往秋收一结束,我们就没有事情做了。现在利用温室大棚种植草莓,一年能多收入一万多元,这个季节的草莓要卖到一斤30多元了。”金阿次仁自豪地说:“我还专门到县里学习了草莓种植技术,只要有空就去带着其他村民种植草莓。”
问及为什么自愿带着乡亲们做好草莓的种植,金阿次仁羞涩地说:“我们乡是‘穷棒子互助组’所在乡,从小父母就教育我要自力更生,不能伸手向别人要、等着别人给。只要大家能吃苦,勤奋劳动,一定会把日子过好的。”
结巴乡滴新村因红火的村集体经济而远近闻名。而在2005年前,滴新村集体收入仅有6000元,新一届村班子上任后,村主任扎西多吉想创办村办砂石厂。
乡领导、村支书对着扎西多吉狠狠地浇了一盆冷水:“乡里办的砂石厂都已经亏本了,你再来办就是拿着群众的钱浪费!”家人更是坚决反对:“我们家有牛有羊,也有加工作坊,不缺钱,再说你都50岁了,还去冒这个险干啥?”
但扎西多吉没有退缩,他想方设法解决资金困难,建起村办砂石厂,为打开销路,他拉着一车车的沙子前往工地一家家的推销。
就这样,村里陆续建起了兴隆砂石厂、种植业合作社、奶牛养殖合作社、农机具合作社。村“两委”逐步探索出了一套合作社的科学管理和监督机制,形成了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统一领导、放手发展,统一要素、集中调配,统一核算、强化监督”的新经验。2015年,村集体收入达到1738万元,累计集体分红650万元,成为了雅砻大地上有名的富裕村。
采访结束时,记者看到桑嘎村村委会主任达瓦顿珠和驻村队员们正在研究全村下一步发展方向,达瓦顿珠充满信心地说:“‘穷棒子互助组’已经成为历史,但那段历史留下来的精神财富会一直留存在我们心间,指引着桑嘎村向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前进。”
(责编: 王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