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在那片贫瘠的土地上——贫困地区基层党员干部群像

02.07.2015  01:34

新华网北京7月1日电 他们的面容总刻着经年的风霜,却精神饱满。

他们的话语总带着浓浓的泥土气息,朴实无华却又掷地有声。

年复一年,他们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年华,在艰苦、边远的土地上奋力描摹着人生的画卷。

那里离繁华很远,却离他们的理想很近——贫困地区的基层党员干部们,用汗水滋润着辽阔而苍茫的土地,以梦想为翅膀,带领乡亲们飞向充满希望的明天。

无悔坚守,换一次平凡生命的怒放

马家窑文化遗址静静地坐落在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城通往洮阳镇阳屲村的路上。

5000多年前的彩陶上描绘的丰饶景象未能在这片土地上延续:红泥土遇水便流失,山区缺少田地,过去的阳屲村,户户都是黄土房、烂泥墙。

上世纪70年代末,为了啃下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刚上任村支书的瓦广吉最先抓起了种树保土、修建梯田的工作。如今,进村山路上种满了茂密的树木,步履已经有些蹒跚的他,自豪地指着一片一片的林木告诉记者:“这些是我带着种下的,还有那儿……

梯田保住了水土,生活就有了门路。山间田里,苜蓿花、蓖麻花、油菜花连成片,地里的党参、板蓝根等中药材正等待着成熟收获。从牲畜养殖、食用菌种植到中药材种植贩售,瓦广吉一步步拓宽了阳屲村的致富路。经过自己先行的种植研究,他发现阳屲村的自然环境极其适合药材生长,还试验出了药材套种技术,让全村土地产值翻了一番。

阳屲村的三个合作社分布在山的两边,40年来,瓦广吉往返于山路间,对全村142户的情况了如指掌,并为每家提出精确化的发展建议。

砖瓦房盖起来了,自来水引上山了,坡上树也苍翠葱郁了,家里挖了储水井,再也不用挑水走几十里地了……让家乡旧貌换新颜的村支书也老了。

已经干了40年村支书的瓦广吉想“让贤”,可老百姓就是不答应——过去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人们坚信,瓦书记是脱贫致富的带路人、建设家乡的主心骨。

人们记得,搞生产建设时,老支书从来都是抢在最前面,挑了两个担子,背上还要再背一筐,落下的腿疾和腰椎间盘突出让他已不如年轻时那样精神抖擞。

一辈子只能干一件事。”已经70岁的瓦广吉说,“值,特别值。只要还活着,就要继续干下去。

在距阳屲村约400公里外的青海省互助县,53岁的曹继财更是用带病之躯兑现了为村民办实事的承诺。

2011年,他开始担任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东沟乡口子村党支部书记,同年被查出患有胃癌。

生病前,身高1.73米的曹继财体重超过80公斤。经过10次化疗后,如今只有45公斤的他不得不拄拐支撑身体,用大量服用镇痛药来缓解病痛。

只要能动弹一天,我就得为村里的事情操心!如果不能为村民们办点实事,我这个书记就白当了,就对不起大家。”他说。

口子村距离县城约12公里,海拔2600多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曹继财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前,全村年人均收入只有2200元左右。

2013年,当曹继财拖着虚弱的身体在县交通局申请村道路硬化项目时,交通局领导被他的真情所感动;当他忍着剧痛来到素不相识的县财政局局长面前申请资金支持时,局长被他身患绝症却一心为民的坚持深深打动……村道硬化项目批下来的消息传到村子里,乡亲们欢呼雀跃,曹继财却默默地蜷缩在家里的土炕上,一把吞下了止痛药。

在曹继财担任支部书记的几年里,口子村一年一个样,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5200多元。

坐在轮椅上,曹继财依旧思路清晰:“今年村子里要动工‘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在有生之年把这个项目负责完成,看到乡亲们过上更和谐安乐的生活。

高原的阳光温暖而祥和,杨柳绿叶初展,百花含苞待放。微风吹过时,曹继财临别时的话语依然在耳畔回响:“只要明天的太阳升起,我的生命仍然在阳光中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