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人穿越无人区 只为1600名藏族同胞送去光明

25.06.2015  11:56

  进入6月,甘孜州迎来雨季。趁着未落雨,负责雅江木绒35kv输变电工程安全督查工作的汪志刚从康定出发驱车前往木绒乡。他要检查雅江木绒35kv变电站的设备情况,为本月底的顺利通电上好“安全阀”。

  木绒乡位于雅江县北部,至今仍有木绒乡中心完小、安桂村村小、亚多寺庙等420余户,共计1600多人未解决永久性用电。大家都盼着能早日解决这片供电盲区的供电问题。

  与这1600余藏族同胞一样急切的,是电网工程的建设者们。“6—11月是这里的雨季,真正有效的施工期只有4、5、6月及12月上旬,有些月份还是勉强挤进来的。”国家电网四川省电力公司绵阳供电公司电力天路及无电地区电网建设工程业主项目部项目经理帅培建掰着指头算着。

  回忆该工程的建设经历,帅培建说“用‘苦’、‘险’、‘难’等字眼来形容并不为过。


由于索道架设运输线路难度大,电力工人只能选择马帮运输方式,运送组建铁塔材料。田海 摄

   运输是最大难题 一砖一瓦都要翻山越岭 

  木绒乡,是雅江木绒35kv输变电工程变电站的所在地。汪志刚笑言,“今年的路况比去年施工建设的时候好多了。

  然而,这条“好多了”的道路连普通的乡村公路都算不上。一边是陡峭耸立的峭壁,一边是波涛汹涌的雅砻江。这之间,是一条宽2.5米左右的山间石道。大车无法通行,仅能小车单向通行。前方车辆扬起的漫天黄沙,会让后方车辆短时间看不清路况。雨天塌方的落石横亘在悬崖边,又为通行增加了几分险恶。

  180度盘山弯道有10多处,每次过弯都是对司机的极度考验,也极大的磨练着乘车人的意志。

  木绒乡政府、卫生院、学校,就散落在海拔3500米的山腰上。“小车通行都是如此艰难,运输是该工程最大的问题。”帅培建说。

  木绒乡变电站与乡政府仅一墙之隔。目前,各种设施设备已安装完成。参与运输这些“大块头”设备的熊德磊介绍,成套的设备只能拆分成小件,从八美镇用微型农用机拉到变电站里,再重新组装。“这里的施工条件极为艰苦,搬运一砖一瓦都要翻山越岭,粮食蔬菜还得从绵阳运送过来。” 


从康定到雅江县木绒乡的乡村路,一边悬崖,一边峭壁,随处可见滑坡痕迹。(绵阳供电公司供图)

   穿越无人区 30多人碰到狼和熊

  雅江木绒35kv输变电工程全程有38.483公里,其中有20多公里是无人区。这就意味着电力建设者要穿越一段原始森林,随时面临不可预知的挑战。

  据该工程施工队队长赵定明介绍,工程部分塔位建在4450米的高海拔区域,大多数人上山一呆就是100多天。“这片无人区山路很陡,没有可利用的树,只有石头。运输只能靠马帮、索道和现场人工开辟道路。

  他回忆说,“马匹走15公里足足要走上十四五个小时。负重量也由平时的300斤减少至150斤。有7、8匹马掉入六七百米的深渊,很多马匹被磨得背上白骨都露了出来,看着都心疼。

  白天,施工人员紧张作业;晚上,则8人一组住在简单的工棚里,轮流值守。“在山上,有30多人碰到过狼和熊,我们只能用强光手电驱赶野兽。”赵定明说,为了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特别规定五人以下不得单独行动。


雅砻江边,电力工人用搭建的索道运输物资。(绵阳供电公司供图)

   乡村小学学生期待能听着广播做体操

  沿着木绒乡的乡村小路望去,一座四层楼高的新房子显得格外醒目,这就是木绒乡中心完小新建的教学楼。学校里的学生已经放假了,但校长泽汪丹则还在忙活着新教学楼的后续工作。

  这位80后的藏族小伙儿从西南民族大学毕业后,选择了回到家乡当老师,一干就是10年。从繁华的都市回到贫困的乡村,他对电的渴望,甚至比学生们还强烈。全校86名学生,有42名住校。全校学生只能靠老师的口号做广播操。“教室在设计的时候安装了日光灯,可惜用不上。”泽汪丹则指了指天花板,“真正能用上的只有100w的白炽灯。

  现在,全校所有的供电只能依靠小作坊发电,“山上一股水冲亮一盏灯。”停电则是常有的事。

  在老教学楼三楼的一间教室里,记者看到,30平米的多媒体教室里,摆放着现代远程教育设备、三台老式电脑等。可惜这些现代化的设备已蒙上了一层灰尘。泽汪丹有些无奈,“只能靠发电机带动,每月给学生放一次电影看,全校所有学生都坐在这个教室里。

  泽汪丹说,“学生们最大的心愿就是通电后,可以多看几部电影;希望跟着广播里的音乐做广播体操。

  说着通电后的规划,这位80后校长满眼期待,“现在食堂的电器设备都买回来了,就等着今年通电后用上;以后每月给学生播放四次电影,还要通过远程教育观看名师授课教程。

  原标题:电力人穿越无人区 只为1600名藏族同胞送去光明

(责编: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