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祭: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

16.08.2014  16:40

  8月1日,海内外各界人士齐聚辽宁纪念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20周年。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摄

  甲午海战中被日舰击伤的镇远舰(资料照片)

  7月24日,“勿忘甲午”档案图片展在辽宁沈阳开展。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摄

  7月25日,辽宁盘锦边防支队官兵在田庄台殉国将士墓碑前庄严宣誓. 姜冰摄 (新华社发)

  1894年,日本以朝鲜问题为借口向清政府宣战。这是一场蓄谋已久的战争。战争的结果导致了中日两国命运的改变:胜利者迈入了近代列强的行列,但之后野心不断膨胀,最终走上了对外侵略的军国主义道路。

  而失败的一方不仅承受割地赔款之辱,刚刚开启的近代化进程也被拦腰打断。当时清政府号称亚洲第一大舰队的“北洋水师”,弹指间樯橹灰飞烟灭。

  当中日两国又站到了历史新一轮的起跑线上时,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不断挑衅,一些日本右翼政客不断发出战争言论,中国人脑海深处的历史记忆被激活。当前,中日关系正处于两国建交以来的历史“冰点”,安倍公然参拜靖国神社、否认钓鱼岛存在主权争议、解禁集体自卫权等行径,导致两国政府关系严重倒退,并影响到了经贸交流等其他领域。

  近日,“甲午战争以来的中日关系”学术研讨会在辽宁大连召开。国人再回首甲午年间的那场战争,触碰的是中国人百年来内心最深处的创伤。在痛楚、耻辱、愤怒、遗憾之外,人们看到军国主义在日本大有死灰复燃的可能,不能不高度警惕。

    日本军国主义存在500年

  422年前的壬辰年(1592年),也就是明朝万历二十年,爆发了一场国际大战,明朝史籍一般称为“东征”(1592-1598年)。这是发生在朝鲜半岛及其附近海域、明朝军队与朝鲜联军合战日本军队的七年战争,韩国或朝鲜称之为“壬辰倭乱”或“壬辰卫国战争”,日本称为“文禄之役”与“庆长之役”。在大明王朝最为鼎盛的年代,刚刚统一日本列岛、羽翼未丰的丰臣秀吉,迫不及待地发动了这场全面侵朝战争,妄想“一朝直入大明国,易吾朝之风俗于四百余州”,“吾死之前将令中国臣服”。明朝援军联手朝鲜军民,付出了巨大的生命和物质财富代价,最终打败了丰臣秀吉的日本军队。

  战争的结果是明朝确实付出了重大的历史代价,但由此造就出长久持续的东亚和平新局面。由明朝创立并推广的宗藩朝贡体系,因东征得到巩固、加强,并被清朝如数继承,一直运行到近代被西方殖民统治体系彻底颠覆为止。中国周边,东征不仅对朝鲜的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各方面均产生了全面、深刻的影响,更重要的是铸就了一道海上长城。

  1592年“渡海征服高丽”的壬辰战争,不过是丰臣秀吉为“征服唐国”所做的热身运动。从壬辰到甲午,不惮失败的日本人,通过卧薪尝胆的改革,再次与维新失败的清末中国较量,终于取得了甲午战争的胜利。继而通过1905年的日俄战争,赶跑了争食的“北极熊”,遂在1910年吞并了朝鲜。至此,日本自壬辰以来未遂的愿望终得实现,日本蚕食大陆的理想渐入佳境——壬辰是日本失败的蓝图,而甲午则是其成功的印证。

  甲午战争,远非一些日本研究者所认为的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一个“起点”或“开端”,其实早在300年前,它就已经“萌芽破土”,只不过未能长成参天大树而已。300年后,征朝成功的日本一举侵入中国,先在东北建立了“满洲国”,直至1937年与中国爆发全面战争。如果不是中国人民八年浴血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日本以中国宁波为中心、面向南海的理想蓝图不是没有实现的可能。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自明朝万历时代起,日本并吞大陆的“军国主义”已历经500年不灭。若有空子可钻,死灰就会复燃。